《雷雨》:你会成为你曾最痛恨的那类人?
作者:不详 时间:2018/6/30 10:13:49 来源:网络转载 人气:831
人虽号称万物之灵,却被自己的贪欲弄瞎了眼睛,蒙蔽了心灵,从而丧失了生命淋漓的元气,生命之美因之丧失,生命就此走向悲苦。为要救人脱离苦海,先贤穷尽智慧,儒家推行礼教。祥林嫂的悲剧揭示了其内在的不可调和的矛盾,祥林嫂悲剧的意义在于:祥林嫂以最大的热情和努力来遵照礼教而生活,但恰恰是礼教残忍的把她推向了毁灭。所以鲁迅才愤激的说:礼教杀人。道家勘破生死,倡导“齐物”,可芸芸众生缺乏智慧,无法超脱红尘俗世的牵绊,道家终究是终南山上漂浮的云端,可望不可即。智慧不可传递,但智慧可以开启智慧,所以才有拈花微笑,一切尽在不言中。因为智慧在言语之外。所以福贵能够自救,却不能渡人。人啊,你的救赎之路在哪里?
3、 彼岸花开
也曾有人提出假设,周朴园三十年的时间不曾忘记梅侍萍,可当鲁侍萍出现在眼前时却完全换了一副嘴脸,为何不能再次接纳鲁侍萍呢?我们只能感叹当爱情与利益冲突时,爱情多么脆弱,常常败于利益。这是人性的脆弱,世间芸芸众生大多做了如此的选择,无非我们面对的选择没有周朴园这么尖锐和戏剧性。事实上我们一点儿不比周朴园高尚。今天那些因欠债玩失踪的男人,留下孤儿寡母面对生活风暴,与周朴园相比咋样呢?周朴园开出5000元支票以作弥补,这是当时上海女工将近40多年的工资收入,是鲁侍萍做女工50余年工资总和。对普通家庭也讲,这是一笔巨款了。相形之下周朴园似乎也不显得那么坏了。不是周朴园没罪,而是今天的人更堕落,不断洞穿道德底线。在这文化被中断的时代,智慧与思想毫无容身之地。在权力与资本的饕餮大餐里是欲望的恶之花盛开,社会潜藏着崩溃的危机。可我们到哪里去寻找真男儿,把我们引向希望之地?
同样的问题也困扰着生活在俄罗斯大地上的人们,同样的悲剧上演着,我们猜中了开头,结尾却出人意料。列夫.托尔斯泰作了伟大的探索,在其最后的作品《复活》,他追问人类的救赎之路在哪里?《复活》也可以看作俄罗斯版的周朴园。当然只是前半部,后半部是我们完全陌生,甚至无法理解的灵魂救赎。贵族少爷聂赫留朵夫,健康、真诚、充实、崇高,乐于为一切美好的事业而献身。当满怀理想的贵族少爷聂赫留朵夫遇见纯洁善良美丽的马丝洛娃,爱情的火花开始在两人之间跳跃。这纯洁充满诗意的爱情终究冲不破习俗和生活的拦阻,一个公爵和一个丫鬟的爱情,在当时是不可能得到人们的祝福。在强大的社会习俗面前,聂赫留朵夫日益萎缩、空虚飘渺,放纵情欲,并最终诱奸了马丝洛娃。就这样一个犯下了罪恶,走向自我放纵;一个因怀孕被扫地出门,在绝望中开始走向堕落。
离开了马丝洛娃,那纯真,热情,充满理想的聂赫留朵夫死了,之后聂赫留朵夫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直到有一天,在他意料不到的地方遇见了马丝洛娃,他麻木的灵魂突然苏醒起来。马丝洛娃的悲惨命运击中了他的良知,他突然意识到自己所犯下的罪恶,他需要向马丝洛娃赎罪,更需要良心的赎罪。让马丝洛娃重获自由,也让自己良心自由成了他追求的全部。聂赫留朵夫恳求法官准许他和马丝洛娃结婚,以帮助她免除惩罚,并陪伴她远赴西伯利亚服苦役。聂赫留朵夫这种牺牲的爱使马丝洛娃沉睡的爱再次苏醒,她的生命走向了复活。她同样以牺牲的爱来回报聂赫留朵夫。在帮助和陪伴马丝洛娃的过程里,聂赫留朵夫目睹了种种社会的不公和黑暗,他意识到这一切的罪恶其实源自于人心灵里的黑暗。我们每一个人于这黑暗有份,没有谁是真正无辜的。人们需要的是爱,爱能医治一切的痛苦和悲伤,这是一种来自于高天之上的神圣之爱,他能唤醒人的灵魂,激动人的良知。这个被爱所拯救的人开始了爱的生活,他抛弃自己优越的生活环境,把大部分土地分给农民,虽然收获的是农民怀疑的眼神,贵族们疑惑的言语,亲友们鄙夷的眼神,众人以为不可理喻的回应。面对这一切,涅赫留朵夫花了一整夜读福音书,那曾经是他看不懂的教训。经历了这一切,他这次突然看懂了圣经的教训,并且发现在其中有他必须的、重要的、且是喜悦的东西。他找到了力量的源泉,明白了爱的真谛。自此他真正成为新人了!
美国民歌《老黑奴》感动了余华,于是有了《活着》。《活着》激动了许多人,但依旧挡不住道德的滑坡。在《老黑奴》的歌声里,美国社会走向自我革新之路。这歌声净化了苦难,让人获得新生。何故?因为《老黑奴》的背后有来自高天的神圣之爱,这爱能创造奇迹。这是信仰的力量。很遗憾,余华走近了爱却未能走进信仰。克林顿在北大演讲时说:信仰乃道德之本,没有信仰就没有道德。也许这就解释了为何物质高度发达之后中国,道德状况出现惊人的滑坡。在信仰的荒漠里,道德的大厦迟早会崩塌。
我们需要重建我们的信仰,我们更需要一场灵魂的救赎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