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波澜壮阔四十年
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重大历史决策,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序幕。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和人口大国从此焕发出蓬勃的生机活力。4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披荆斩棘、砥砺前行,让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绘就了一幅史无前例、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在历史的长河中,40年只是弹指一挥间,但对中国和中国人民,却是翻天覆地的40年,为历史留下宝贵物质和精神财富的40年,也是奠基未来的40年。
教育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受益者、助力者。40年来,我们党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牢固确立并坚定不移地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确立并始终坚持教育在党治国理政、国家长治久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40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要求,顺应人民群众需求,应对世界竞争的激烈态势,不断调整和完善教育工作方针政策,在新旧更替和转化中实现了一次次跨越和蜕变。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传统与现代、立足国内与面向世界的结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40年来,中国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教育现代化加速推进,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明显增强,教育国际影响力加快提升,13亿多中国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升。
历史性转折
40年前的中国,百乱待治、百废待兴。从何处入手拨乱反正、重回正轨,严峻而现实地摆在党和国家面前。小平同志以历史的眼光一锤定音,“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以科技和教育为突破口,推动了迈向改革开放的伟大转折。
1977年8月,小平同志刚刚恢复工作,就在北京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会上,小平同志提出,“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不要再搞群众推荐。从高中直接招生,我看可能是早出人才、早出成果的一个好办法”,当场决断“既然今年还有时间,那就坚决改”。由此,中断十年之久的高考制度终于恢复。当年冬天,570万人报考,1978年夏天,又有610万人报考。恢复高考成为当时中国社会最大的关注点,点燃了亿万青少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情,掀起了全国上下读书学习的热潮,教育界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整个社会呈现出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与此同时,中国教育敞开了通向世界的大门。1978年,小平同志在听取清华大学汇报时果断决策,“我赞成留学生的数量增大,主要搞自然科学。要成千上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这是五年内快见成效、提高我国科教水平的重要方法之一”“现在我们迈的步子太小,要千方百计加快步伐”,专门叮嘱“不要怕出一点问题”。由此发端,中国教育开启了对外开放的新征途,出国留学很快从涓涓细流变成滚滚洪流,打开了国人的眼界,向外界释放出中国走向世界的强烈信号。
恢复高考是中国改革的先声,出国留学是中国开放的前奏。40年后的今天,重新回顾这两件大事,无疑是转折性的、历史性的。自此,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时代和国家的最强音,科教兴国逐步确立为党和国家的发展战略;自此,中国教育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中国教育从容自信地走向世界舞台;自此,中国教育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开始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阔步迈进,几千年来有教无类的教育理想逐步成为现实。
历史性发展
40年前,黑屋泥凳、朽木糟墙下的琅琅书声,是当时中国农村教育的真实写照。30年前,一张“我要读书”的照片在新闻媒体报道后,安徽省金寨县张湾小学苏明娟那双充满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深深震撼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些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中国大地随处可见的标语,是当时我国教育的真实记录和时代缩影。40年沧桑巨变,40年执着奋进,中国教育交出了一份无愧于时代的答卷。
40年的发展是跨越性的。1978年,我国小学升入初中比例只有60.5%,高校在校生只有85.6万人,研究生只有1万人。在这样一个极为薄弱的底子上,经过40年努力,目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51.4万所,在校生2.7亿人,教育规模位居世界首位,各级教育普及程度大幅提升,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从10.6%提升到79.6%,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从94%提升到99.9%,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从66.4%提升到103.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从33.6%提升到88.3%,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7%提升到45.7%,均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1986年,我国颁布《义务教育法》,明确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2000年基本普及,2011年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我国用短短20多年时间走过了西方国家近百年的义务教育普及之路。200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5%,从5%到15%,我国用了9年时间,美国用了30年,英国28年,法国25年,德国24年,日本23年。2014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数据显示,中国人类发展指数达到0.719,迈入高水平人类发展指数国家行列,标志着中国达到了较高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教育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40年的成就是全方位的。这种全方位体现在教育普及程度的大幅提升,体现在从硬件到软件、从内容到方法、从传统管理到现代治理等各方面,体现在教育基础越来越坚实,保障越来越有力,各种要素水平越来越高。回顾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中小学危房占校舍总面积的16%,“有砖不过千,有门没法关,有窗垒着砖,有顶漏着天”“找学堂,不用问,瞅见破房只管进”。这些顺口溜,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教育的真实场景。40年来,从教育经费投入“三个增长”写入《教育法》,到明确4%目标,2012年实现4%并保持连续增长,国家教育投入力度越来越大,2017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达3.4万亿元。国家先后实施一系列工程项目,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一无两有’‘六配套’,最好的房子是学校”,生动描绘了农村教育的巨大变化。
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1985年,全国人大作出决议设立教师节。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有力保障了教师权益,明确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为解决教师地位待遇问题提供了基本原则和基本依据。1978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899万人,2017年增加到1623万人,是1978年的1.8倍,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初具规模。
40年前,中国的课堂“一块黑板一本书、一支粉笔讲到底”,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与发达国家反差强烈。国家大规模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目前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93%,6.4万个教学点实现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偏远农村地区400多万孩子也能和城市孩子一样学到最优质的课程。先后四次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越来越注重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课程目标、内容、组织、结构等越来越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青少年成长成才规律。从1980年颁布《学位条例》至今,我国形成了以8部教育法律为统领、包括16部教育法规和一批部门规章、地方教育法规规章在内的比较完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法律体系,高校基本实现“一校一章程”,逐步走上了依法治教、依法办学、依法治校的轨道。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