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波澜壮阔四十年

作者: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 陈宝生  时间:2018/12/18 19:54:33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转载  人气:744
  40年的影响是世界性的。2009年,上海中小学生首次参加OECD组织的国际学生能力测试(PISA)取得优异成绩,我国教育引起全世界关注。40年来,我国教育对外开放呈现出国留学与学成归国同步扩大、来华留学与攻读学位同步增长、“引进来”与“走出去”同步提高的新局面,基本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来华留学规模从1978年的1200余人增加到2017年的48万余人,我国已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留学中国”品牌知名度持续上升。出国留学人数从1978年的860人增加到2017年的60万余人。40年来,共有313万多名留学人员回国,其中党的十八大以来占73.9%,形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归国潮”。中外合作办学从无到有,合作办学机构、项目达2385个,我国成为全球一流大学的重要办学合作方。533所孔子学院和1140个中小学孔子课堂遍布全球150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学习使用汉语人数达1亿人,中华语言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促进了沿线国家教育交流合作。我国与46个重要国际组织建立了经常性交流合作关系,与50个国家和地区实现学历学位互认,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教育合作关系,建立了8个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中国在全球教育治理中的声音越来越响亮,在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40年来,我国教育事业紧跟改革开放步伐,与人民共命运、与国家共奋进,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总体发展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成为全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发展速度最快的教育、发展潜力最大的教育、特色最为鲜明的教育。
  历史性变革
  中国教育的40年,是不断改革的40年,不断创新的40年,不断破旧立新的40年,变革贯穿始终。40年来,每到重要历史关口,党中央都召开全国性教育会议,谋划改革、部署改革、推动改革。
  1985年,为适应当时“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发展要求,中央召开改革开放后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出台《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对改进政府举办和管理教育的体制机制作出专门部署,促进了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在短期内快速发展,人才短缺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1993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中央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科技体制改革需要的教育体制。1994年,中央专门召开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动员全党全社会认真实施《纲要》。
  世纪之交,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愈演愈烈,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如何培养青少年创新精神,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成为教育的紧迫任务。1999年,中央召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把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从改革入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进入21世纪,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和人才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发展主动权,根本靠科技,基础在教育,关键是人才。2010年,中央召开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改革为主线,瞄准长期以来制约教育科学发展的关键性体制机制障碍,集中进行突破。
  四次会议、四个文件,开启了中国教育改革发展一个又一个新阶段,推动中国教育一次又一次向前迈进。
  40年来,办学体制更趋多元,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和民办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上世纪90年代,第一所正规民办学校出现,自此,民办教育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从1993年提出“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十六字方针,到2002年《民办教育促进法》正式确定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同等法律地位,再到2016年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明确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分类管理、首次允许举办营利性民办学校,国家不断调整完善政策举措,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40年来,民办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了大发展大跨越。目前全国共有民办学校17万余所,在校生5100多万人。民办教育从“有益补充”成长壮大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
  40年来,管理体制更具活力,中央和地方、政府和学校之间教育职责权限逐步理清。义务教育从最初的“人民教育人民办”“全民办教育”“集资办学”逐渐走向“人民教育政府办”,成为政府基本公共服务。40年来,义务教育管理经历了从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到省级统筹、以县为主的发展变化。2006年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正式确立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区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1998年,部属高校的调整撤并开启了新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通过撤销部门办学、中央地方共建、高等院校合并等一系列举措,打破了传统“条块分割”管理模式,“三级办学、两级管理、以省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逐步建立。坚持职业教育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不断下放管理权限、改进管理方式,从直接管理转向宏观引导、从计划培养转向市场驱动,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不断完善。
  40年来,考试招生制度更加科学,回归教育规律,由重知识转向重能力、由“一考定终身”走向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40年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歇。不断改进考试内容,1989年标准化考试对考试的结构、内容、方式等进行了统一。1999年开始试行“3+X”高考科目改革,高考内容从考知识向考能力转变。不断调整招生录取方式,1984年试行保送生制度,2003年开始自主招生改革,为具有突出才能和创新潜质的学生提供更多机会。199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9.8%,“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人民群众送孩子上大学的渴望十分强烈。1999年,中央作出高校扩招的决策,当年全国高校招生159.68万人,比上年增长47.4%。近年来实行的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专项计划让更多农村孩子圆了大学梦。2014年,启动自恢复高考以来最系统、最全面的一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2017年上海、浙江成功试行新高考。
  40年来,中国教育改革紧扣时代脉搏,把握时代特征,倾听时代声音,回应时代要求,制定发展战略,描绘宏伟蓝图。40年风雨兼程,中国教育改革在中国经济社会改革开放大潮中不断前行,取得了巨大成就。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