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是教育现代化强大引擎——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

作者:钟曜平  时间:2018/12/18 19:59:12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转载  人气:829
  世纪之交到21世纪前十余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与建设和谐社会以及服务型政府相契合,更加关注改善民生、促进公平、提高质量。2008年城乡义务教育实现全部免除学杂费,是改革开放40年中国教育改革成就的重要标志,也为这一时期的教育公平写下了注脚。
  这一阶段最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文件莫过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这是中国进入21世纪之后的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明确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新目标,为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指明了方向,推动了新时期教育的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批标志性、引领性的改革举措取得明显成效,教育公共服务水平和教育治理能力不断提升,教育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我国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这一时期,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成为教育发展的核心命题。2017年出台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破除教育科学发展的障碍,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并针对当前教育现实问题,从体制机制层面提出了施工路线图和时间表,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解决办法,在改革的力度、广度、深度上又有了新的突破,标志着我国教育综合改革进入由“立柱架梁”进入“内部装修”的新阶段。
  人民期盼更好的教育,教育改革发展必须回应人民对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教育的关切和期待,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教育需要。《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一系列深化教育改革的措施相继出台,便是从公平与质量两个层面呼应民众对美好教育的需求。
  (三)实践表明,40年中国教育之所以不断创造奇迹,关键在于改革创新。波澜壮阔、气象万千教育改革创新之路,有几条经验格外宝贵。
  ——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教育改革创新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党的领导。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为教育改革创新创造和谐稳定的环境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党的领导。40年来,教育系统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强化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党委对高校实行全面领导;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推进中小学、民办学校、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党组织建设等等。事实表明,哪个地方党的领导越健全,哪个地方的教育干部、群众就越有战斗力,教育改革创新就越容易出成绩。
  ——始终自觉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是中国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保障。从上世纪90年代初中央明确提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到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再到全国教育大会指出教育乃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表明对教育在我国现代化事业中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作用的认识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理性自觉。从当年的“人民教育人民办”到后来明确义务教育的主体责任在政府,从“再穷不能穷教育”到“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确立公办中小学教师作为国家公职人员特殊的法律地位……40年教育改革创新的每一次重大进展,都离不开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关键支撑。
  ——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是中国教育改革创新的坚定初心。改革创新要成功,方向引领是核心。40年中国教育改革创新之路,虽有时蜿蜒曲折,但根本方向始终是明晰的、正确的,始终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等根本问题下功夫、做文章,始终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和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让每个孩子都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大力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给每个孩子植入中国文化基因;素质教育概念的提出和深入实施、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制定,则是在世界教育改革大潮中彰显中国气质、中国智慧……有了这样战略性的方向引领、目标校正,中国教育才得以更好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公平与质量“两手抓”,是中国教育改革创新的工作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面向每一个孩子、为了每一个孩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的内在要求和独特优势。无论是持续多年的“两基”攻坚、全面改薄,还是近年来提出的“办好每一所学校”、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破解大城市择校热难题,大力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等,都指向一个目标:让每一个中国孩子,都能享有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美好教育的目标是高质量的公平。从高等教育大众化到“双一流”建设,从提升职业教育地位到提倡工匠精神,从简单的课桌粉笔黑板配备到智慧校园,40年中国教育改革创新之路,就是一条永不停歇追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教育之路。一面是公平,一面是质量,两者齐头并进,方成就中国教育之美好。
  ——坚持“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是中国教育改革创新的关键支撑。“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改革创新的美好设计,只有转变为广大教师的自觉实践方才真正落地。40年中国教育改革创新,始终坚持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始终重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作用。从1985年确定设立教师节、1993年《教师法》颁布到“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的评选、“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的定位,从“百万中小学校长培训工程”、乡村教师计划启动到中小幼教师专业标准的制定、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实施等,吸引优秀人才从教,激励帮助每个从教者变得更优秀。
  ——创造性传承传统教育智慧,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是中国教育改革创新的重大法宝。“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意思是说只有根据事物的客观规律而做到适当的程度,才能达到最佳的预期效果。40年来,中国教育改革创新既坚守中华文化主体立场,又放眼世界、海纳百川,洋为中用、古为今用,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先试点后推广。中国地域广阔、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各异,因此,无论是微观层面的课程教学改革还是宏观层面的制度性变革,都不宜一刀切,往往都是在小范围试点、试点成功后再大范围推广。既尊重基层和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又重视顶层设计、统筹协调。这保证了改革创新的妥帖性,有效避免了犯颠覆性错误。素质教育的实施、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等,都首先在基层有了成功的探索,而后才上升为国家意志。顶层设计的抓手,是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无论是1985年的教育体制改革还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等,亮点都在体制机制改革。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