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衬托手法辩证
作者:陕西省渭南市尚德中学 王耀宁 时间:2019/3/11 11:28:25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702
衬托就是利用事物之间相似或对立的关系,用次要的事物作陪衬来突出主要事物。简言之,就是以宾衬主。内容上可以以物衬物、以人衬人、以物衬人、以景衬情。包括正衬、反衬和互衬。
一、正衬
正衬,就是利用事物之间的近似关系来衬托主要事物。
1.以人衬人
“回眸一笑百媚生, 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这里借六宫的嫔妃来衬托杨贵妃的美丽。
2.以物衬物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第一句直接写天姥山的高峻,后两句用五岳和天台来衬托,从而突出了天姥山的高峻非凡。
3.以景衬情
这种写法的特点是利用与诗人所要表达的主观感情相类似的自然景物作陪衬,即“思与境谐”。如“以哀景写哀情” 、“以乐景写乐情”。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明月江水寒。”(白居易《琵琶行》)这里的月是一轮寒月,此景写出了寒江秋月之孤单、清冷,衬托了年长色衰、委身商人又遭离弃的琵琶女内心的孤寂、凄凉之情。景是凄清彻骨、寒气逼人之景,情是“凄凄惨惨戚戚”之情。(以哀衬哀)
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多病所须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在诗人眼里时来时去的燕子也罢,相伴相随的鸥鸟也罢,都有一种乐群适性、逍遥自在的意趣,一切都是那么和谐美满,其乐融融。物情如此,人事的清幽更令人惬意。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亲;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觉可爱。村居乐事件件称心,家室团聚事事如意。
颔联对燕子、鸥鸟自由安然的物性的描写,都融入了诗人闲适、愉悦的心情。(以乐衬乐)
二、反衬
反衬,就是利用事物之间的对立关系来突出主要事物。
1.以动衬静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王维在他的诗歌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这首诗也是这样。诗着意表现山“空”,但诗人在诗歌所写的却是“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景物,这样既是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沉寂,同时通过动态的景物描绘,突出了春涧的幽静。这里诗人以动衬静、以声衬寂、以闹衬寂,收到了“蝉躁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意境。
2.以静衬动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这两句侧重表现琵琶女演奏技巧的精湛,感人之深,使得满座宾客侧耳倾听,鸦雀无声,沉浸在美好音乐的意境之中。诗人在这里写皎洁的明月映照着江水,也是在渲染静谧的环境。一方面以静谧的环境反衬琵琶女高超不凡的演奏技巧,一方面又以环境的悄无声息来反衬听者之心潮涌动,可谓以静衬动,创造了“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
3.以乐写哀
此写法与以景衬情中的正衬手法相对,就是利用同诗人所要表达的主观感情相反的自然景物作(或人事)陪衬,即“思与境违” ,如“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春来夏初的景色不可谓不美,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这样的融融春光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反而引起了异地漂泊之伤感,可谓美景发春愁。诗以春光明媚之景反衬作客异乡欲归不得的惆怅之情,极言春光融融才能照出诗人归心之殷切。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首句,写离乡时间之长;二句,写异地漂泊之苦和对家乡的热爱;三、四两句以儿童无知之乐反衬有心人的离愁之苦。
4.以哀写乐
清平乐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词的上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萧瑟破败的画面:夜出觅食的饥鼠绕床爬行;蝙蝠居然也爬到室内,围灯翻飞;而屋外却正逢风雨交加,破裂的窗纸也在鸣响。原来诗人所居是一间年久失修的破屋。
词的下片在一片破败的画面上出现一个平生为国奔驰于塞南塞北,失意归来后已头发花白、容颜苍老的老人。环境如此,但诗人中夜醒来眼前不复见饥鼠、蝙蝠、残灯、破窗,而是祖国的万里河山。全词以哀景写乐情,表达词人在困境中心怀祖国、奋发自勉的爱国之情。
5.以雄衬悲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乱石穿空,惊涛骇浪,卷起千堆雪。”“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首词以雄衬悲,词人笔下,风起浪涌、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和轰轰烈烈、惊心动魄的赤壁之战都给人以豪壮之感。词人时越古今,地跨万里,将浩荡江流与千古人事并收笔下,以雄浑苍凉、磅礴宏阔的境界抒写英雄沉沦、壮怀未酬的胸中块垒。
6.以虚衬实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诗中的仙人盛会是作者理想生活的象征。诗人笔下的狼虫虎豹不再嗜血凶恶,而是多才多艺,和顺驯服;风不再是怒吼狂啸,而是温良恭谦,和善美好。老虎、鸾鸟、天风、天仙和谐共生,其乐融融。
诗人把仙境和仙人盛会描写得如此金碧辉煌、异彩缤纷、盛大热烈,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反衬现实的黑暗腐朽,表达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正衬、反衬合用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一、二句用“梧叶”“寒声”“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用以衬托客居的凄凉心境。乃以哀景衬哀情,是正衬。
三、四两句,从庭内写到户外。诗人意绪纷繁,辗转户外,以排遣萦绕心头的羁思愁怀。那茫茫的夜色中闪现在篱落间的灯火不正是儿童挑促织吗?这种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的凄然、伤感形成鲜明的对照。这是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客心之苦,是反衬。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一、二次句写景,诗人以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秋水碧流,这些明丽的景色反衬别绪。景色越美,越显欢聚值得留恋,别离的难堪。这里以乐写哀,让人倍感其哀。
三、四两句,写别后酒醒怅惘的空寂。诗人以暮色苍茫、风雨凄迷的暗淡之景正衬离情。全诗正反相映,妙趣横生,摇曳生姿。
四、互衬
互衬,是一种从多方面、多角度交相融汇互为衬托的表现手法。往往用于写景抒情的诗词中。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首句,以荷叶比罗裙,这里荷叶的碧绿鲜艳与罗裙的轻盈飘逸相互映衬,和谐统一。自然的景与娇艳的人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二句,采莲少女飘入莲池之后,一张美丽的面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鲜艳的荷花与少女妩媚的面庞交相辉映。人与花争面,花与人比美,又像是花对脸开,人对花笑。气氛和谐,其乐融融,天人合一,真可谓人面荷花相映红了。
诗的前两句中,荷叶与罗裙、荷花与人面相互映衬。孰为荷叶,孰为罗裙,哪是荷花,哪是人面,几欲难辨。诗人运用互衬手法创造了一种令人眼花缭乱、心神摇曳的迷人境界。
雨后池上 刘颁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这首诗运用动静互衬的手法,勾勒出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一、二两句写静景,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盈柱,写出了雨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写动景,春风吹拂,杨柳起舞,岸上杨柳的水滴击打在荷叶上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写出了雨后池塘的动态之美。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诗中,诗人选取红日西沉、新月东升这一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诗歌运用互衬手法,诗人笔下的景,一红一碧、一圆一缺、一晶莹剔透一柔和朦胧,形态各异,绚丽多彩,清新可爱,给人以美的享受。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