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逐一点评今年的8道高考作文题:破题不难,写好不易

作者:不详  时间:2019/6/7 19:24:24  来源:网络转载  人气:1129
  代薇(猿辅导高中语文教研负责人):
  今年的高考作文在取材上,依然是立足于社会,立足于现实,考查学生对社会以及对国家的关注,注重个人与国家时代的结合。全国II卷选取了在历史中较为重要的时间节点。这都要求学生们将自己置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之下,并结合自身情况来进行写作。由此我们也能看出一个趋势——历史事件不仅仅是课本中冷冰冰的文字记载,而是需要学生去了解那个时代和背景,并能有所感悟和思考。真正将国家的重大历史事件与学生个体相结合。
  【全国III卷】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据“小林漫画”作品改编)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专家点评
  代薇(猿辅导高中语文教研负责人):
  今年让我觉得印象深刻的命题是全国三卷,说的是一篇漫画作文。漫画当中的文字是,老师说毕业前最后一节课,你们再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这则材料在众多关注社会、关注国家的材料中,显得极为温情。然而,我们从漫画的背后,看出来的,其实也不仅仅是老师对学生的一种不舍,或是简简单单的师生情。它引导考生关注身边的最真实的情感,那些常常出现在我们身边的情感才是最容易被我们忽视的。
  肖刚(广州第六中学语文教师):
  2016年全国一卷是漫画材料作文题,今年的全国三卷作文题也是一道漫画材料作文,考生不会感到陌生。漫画内容简洁清晰,审题时,要留意“毕业前最后一课”这个特定的“写作背景”,日常老师忙于授课,学生忙于听课,很少静下心来感受——老师感受学生的可爱之处,学生感受静心自修的体验。离别之际,静心观照,除了感动,还有启发,启发我们要珍惜相处的机缘、珍惜拥有的时光——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你在,这就是最美好的世界。
  【北京卷】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①“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中华文明历经风雨,绵延至今,体现出“韧”的精神。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这种文明的韧性体现得尤其明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
  请以“文明的韧性”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可以从中国的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角度,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②色彩,指颜色;不同的色彩常被赋予不同的意义。2019年,我们隆重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欢庆共和国70华诞。作为在这个特殊年份参加高考的学生,你会赋予2019年哪一种色彩,来形象地表达你的感受和认识?
  请以“2019的色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运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专家点评
  张心科(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教授):
  北京卷提供两个话题及两种写作文体让学生选择,充分考虑了不同的学生所积累的素材及不同的文体写作能力。
  其中“文明的韧性”具有时代性,要求考生关注民族的传统、国家命运。“2019的色彩”的立意和命题方式与2018年全国卷I比较相似,采用的都是情境设置、任务驱动的方式。
  张红波(四川外国语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材料1适合写议论文,对考生的文化素养与平时的积累以及思考的深度有一定的考验。材料2倒相对容易发挥,比较容易做到叙事与抒情结合。相对也比较容易拿高分。
  【上海卷】
  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专家点评
  张心科(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教授):
  上海卷材料选自辛丰年的《耐人寻味的中国味》,《读书》,1990年第2期。延续了往年题目的辩证性,涉及认识事物的角度和方法。从他者的角度关注自身,或者通过观察他者认识自身,这样在对比中更能看到各自的差异,尤其是自身的特点。这里的“他者”,可以是他人,也可以是其他国家,等等。
  叶开(著名作家、语文教育家):
  我们的高考作文命题,给我的感觉一直是在“螺蛳壳里做道场”,空间很小,类似苏州园林,只能弯弯曲曲,曲曲折折,又要微言大义,确实十分艰难。写作本来应该是很爽朗,很大气,很愉快的,青少年写作本来应该是想象力爆棚,创造力蓬勃的。这才能在以想象力、创造力为核心的21世纪信息文明时代,提升我们文化的创造力和竞争力。对于一个普通青少年来说,他们高中三年绝大多数时间是在刷题、补习、熬夜中度过的,别说听音乐了,连打游戏都没有任何时间与空间。没有一定时间的听音乐积累,没有一定机会去剧院观看倾听现场演出,哪里来的音乐感受。如果必须上升到“中国味”,那么,这些爱听欧美流行风,爱听日本流行乐,爱听著名游戏主题乐的孩子,就只能朝“正确思想”方面硬掰了,“掰弯”了,或许能胡诌几句。为何一定要寻找“中国味”,为何不能是世界性的视野和胸襟?不仅是我们的学生,而且是命题者,都要有更为广阔的视野和胸襟,不然,任正非先生的“基础教育”之问,仍然是一场游戏一场梦。
  考生评价
  上海考生陈彤:
  这种主题题目我们之前有练过,所以觉得不是很难,但和音乐相关,会比较难以下手,因为对音乐不是很了解,最后觉得写得还可以吧。
  【江苏卷】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专家点评
  张心科(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教授):
  江苏卷审题不易,前半“物各有性”,是说可保持各自的特点;后半说“共存相生”,也可在群体里面百味纷呈。看起来,可选择任何一种生存方式,也可二者兼顾。不过,其表述中暗含贬抑前者而肯定后者的倾向,因为里面有“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是说这样就显得单调。
  张红波(四川外国语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江苏卷很有文化和哲理意味。对于考生来说,不至于存在审题不明或错误的情况。这个题目主要强调个体的特质与群体的互溶。个人永远不应该拒绝陌生元素的渗入,也不应该排斥相左的意见和不同的做法,而是要如何互补相生,和谐共处,这样世界的色彩才会丰富多彩,人生也会丰盈精彩。当然,最后应该要上升到国家层面形成升华。文明本身就是多元的、互补的,各种文明应该和谐共处。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