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中如何解析文中的写作手法
直接考查写作手法的题目不像结构分析、词句赏析等题目那样常见。但也正因其少见,所以一旦出现就很容易成为拉开分数差距的关键。比如2019年中考中,这类题目就出现了不少,而且难易差别很大。
相对容易的,如:
(1)文章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试举例分析。(3分)
(2)文中多次运用对比手法表现谢道韫的才情与性格,请任选一处赏析。(3 分)
(3)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2分)
以上两题都是写作手法考查的基础题。题中直接告诉我们诗文中所用的手法,我们只要从文中找到相应实例,概括出文中是用什么与什么来形成对比,再讲讲这种对比的目的或作用为何就可以了。
接下来的题目难度就呈递增之势了。请看:
(4)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这第四小题的第一问就要求我们自己辨析出词中所用的表现手法了。
(5)阅读文中划横线的句子,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说说你的发现。(2 分)
这就要我们自己辨识句中所用的写作手法(表现手法),并分析其好处(作用)等“发现”了。当然,因为只给了两分,这“发现”能说正确说出一种就可以了。
再看最后三个例题:
(6)当读者急于想看到日出景象之时,作者偏偏不写日出,却去写日落。这是为什么?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3分)
(7)请从语言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赏析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独特”之处。(4分)
(8)误会是小说在情节设置中常用的手法。请找出文中设置的误会,并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这三题要么是对手法做了暗示(规定),要么是考“误会”这样很少考查的写作手法,并且要求我们说出其中的道理和好处(作用)来——这显然比上面那些要求更高了,这些题才是容易失分的所在。
这一节,我们就来解决这类考查 写作手法 的问题。就跟把大象关进冰箱里一样,我们要分三步走:
??????熟悉一下常见常考的写作手法(表现手法)。
??????理解写作手法题的答题逻辑(答题思路)。
??????学以致用,动手实践,在运用中验证并巩固答题技巧。
牵涉的内容较多,所以本节有点长。这三步中,如果某部分你非常的把握,可以略读,否则还是……嗯,你懂的!
第一步,我们先搞定写作手法(表现手法)基础常识。
先了解一下写作手法。
其实表现手法是个很宽泛的概念,各种艺术创作中,作者所运用的创作技巧都可以称为表现手法,如音乐中的曲调与和声,绘画中的工笔与白描,雕塑中的具象与抽象……但当“表现手法”这个词出现在语文课程中时,它指的就是在文学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方法和技巧,所以“表现手法”一词在语文课上等于“写作手法”。
常见的写作手法真的很多,非常多——毕竟写作中运用的技巧、方法都属于写作手法。
为了便于大家了解,这里分四类加以介绍。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这些在“词句赏析”一节中讲过,这里不再重复。)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反语等。(没错,句子赏析时常考的修辞手法也属于写作手法(表现手法),比如寓言故事常把动植物甚至非生物当人来写,用的便是拟人手法。)
????结构技巧:伏笔、误会、设置悬念、倒叙、插叙、补叙等。(这类写作技巧在“结构分析”一节中讲过,这里也不再赘述了。)
????表现技巧:对比、类比、衬托;托物言志、象征、借物喻人;想像与联想;虚笔、实笔、虚实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白描、工笔、渲染、烘托;欲扬先抑、欲抑先扬;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以小见大;以乐景衬哀情;化无声为有声等。
最后这一类“表现技巧”是我们需要着重关注的写作手法,之前的八道中考真题中考查的“手法”就是这些“表现技巧”。因为篇幅关系,这里不能一一解析。接下来就先简单解释一下其中易混淆及相对陌生的两类。如果是你熟悉的写作手法可以跳过。
对比与衬托(正衬和反衬)。对比和衬托都是以两类事物或两种情形形成对照,但对比是要通过对照突出双方的差别或事物的变化,形成对比的双方是“平等”的,而衬托则是用一方去为另一方的形象增光添彩,双方有主次之分。比如七年级上册课文《植树的牧羊人》中贫瘠荒原与丰饶乐土两种景象就形成鲜明对比,是通过对比突出环境的巨大变化以达到作者的表现目的。
白描和工笔。白描是对事物的简洁传神的刻画,只是几句的简单描写,就传神地勾勒出事物的形象;而工笔则是细致生动的刻画,讲究细腻写实。鲁迅先生是出名的白描大师,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无论写人还是写物,都是一两句就形神毕现,课本上要背诵的那段“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一段就是经典的白描;而工笔,则是精雕细刻,如《故乡》中对闰土的描写:“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这段肖像从“身材”到五官细部,从衣着到神态,细致展开完整刻画。
如果几类“表现技巧”中还有你不理解或同类手法辨析不清楚的,可以给我留言(评论或私信皆可),我再单独解释,这里要一一解释实在太占篇幅了。
第二步,我们来理解一下写作手法题的答题逻辑(思路)。
写作手法题的考查通常有两种:一种就是问用了什么手法,那就辨析文段内容,明确其中所用的写作手法即可;另一种更常见,就是考查写作手法的作用(好处)。这后一种问题要答得漂亮,就至少要有理有据有序地说清三层:
??文句中用了什么手法
??解释手法的构成,也就是说明白这种手法在文中是如何实现的
??交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或者说这种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先要明确手法,这是不言而喻的。之后要把这种手法在文中的表现解释清楚,写作手法题题目中常会提示“结合文章内容”,说的就是要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白这种手法在文中的表现,比如对比手法,就要说清在文中是用什么和什么作对比。最后再考虑这种手法的作用,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1.它能突出什么、表现什么;2.作者用这种手法想表现什么思想感。
也就是说,写作手法类问题的标准解答思路应该是:
明确手法+解说手法+交待作用(手法+解说+作用)
第三步,在应用中来实践一下这个思路。
就用我们前几节中已经熟悉的《杉苇刚柔》来练习一下吧!
《杉苇刚柔》
夹岸相映,一边杉树参天,一边芦苇点水。
杉苇朝夕相见,一日其杉讥诮其苇曰:“看尔体如柔丝,性如流水,每每随风而舞,风东则东,风西则西,亳无刚气。何如我之正直不屈,岂不快哉!”苇曰:“刚柔各有所长,吾虽懦弱,究可免祸,汝虽刚强,犹恐安身不牢。”
一日,飓风骤起,其芦苇左右掀翻,终无大害,而杉树早已连根拔起矣。
问题:请试着简要分析短文中所用的写作手法。
我猜你首先想到的是“拟人”,没错,这则寓言把杉和苇都拟人化了,通篇都运用了拟人手法。寓言常常这样写,拟人手法能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这就是拟人的好处或者说作用。那还有一种手法是什么?注意,短文一开始写杉苇的样子,对话时的双方的表现和它们最终的结局,都是将二者对照着来表现的,这不就是“对比”吗?对比的好处(作用)是什么?
对比是将两个相关事物放在一起做对照,通过相互对照而突出事物的特点,使二者的特点都更加鲜明。比如“一边杉树参天,一边芦苇点水”,“参天”和“点水”两种形态的对照之下,杉的高大挺拔与苇的轻盈柔韧便都得以凸显出来。再比如争论刚柔时的神态和语言加以对比,杉的骄傲自大、自以为是与苇的冷静理性、淡然自守便表现得更加生动传神了。最后结局的鲜明对比,使刚柔之争有了结果,也揭示了故事的主题:苇所代表的柔胜过杉所代表的刚。
老师解释了这么多,现在你能组织一下语言,认真地解答下面的题目:
这篇短文中主要运用了哪两种写作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分别说说这两种手法写作的好处。
提示:明确手法+解说手法+交待作用(手法+解说+作用)
参考答案:本文运用拟人和对比手法,将杉与苇人格化,并以它们的形态特点、语言神态和飓风之后的结局构成鲜明的对比,使故事形象生动,富有趣味;使深刻的哲理也变得易于理解和接受。
??????了解了分析写作手法的思路,请实践一下吧!下面才是真正的课后练习。
拓展练习:2019年某地中考真题(别怂,你可以试试的)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此词是作者被贬谪黄州时借住在寺院期间的作品。
1.从内容上看,这首词上片用“缺月疏桐”“漏断人静”来烘托“孤鸿”的孤独形象,下片用它不肯随意栖息的行为来表现它的卓尔不群。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词人用象征手法,以孤鸿象征自己。通过写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心情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人生追求。(4分)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