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阅读理解的心理误区探微

作者:川大附中 赵丕康  时间:2008/3/10 7:14:5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902
  阅读测试是近年来高考语文的必考内容之一,也是考生失分最多的部分。究其原因,一方面固然是由于高考阅读材料中所涉及的知识面较广语言信息较丰富,但另一方面学生的阅读心理上存在着缺陷,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它使学生走向阅读误区,从而导致答题错误。所谓阅读心理,这里指的是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认识过程的各种形式(注意,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逐渐形成个体意识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个体意识形成之时,如果阅读者受前摄知识的影响,不自觉的将其运用到所接触的材料上,从而影响对信息的正确选择判断和评价,那么这种阅读心理便是有缺陷的,它直接导致阅读者走向误区。这种导致阅读理解误区的心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1.首因效应心理。即最初得到的信息对印象的作用最大。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文章首先出现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概念、判断、观点等要素,最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先入为主,从而影响对文章的正确理解。比如对下段文字中加横线的句子的理解:  
  时代不同,理念也不同了,但“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云云,仍不时挂在嘴边,作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同义词。但我担心,既有“王子”,便无法与庶民同罪。法定的特权取消后,因权利,因金钱,因关系而形成的事实上的特权依然存在。或许正因为如此,"同罪"说才有继续存在的价值,而舞台上这类戏也不妨再唱下去,让老百姓过瘾。  
  加横线的句子的意思是说,不消除"王子"这样的特权,"同罪"是无法实现的,只能是空谈。而学生在理解句意时,由于有段首句"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信息影响,于是,在他们的头脑中先入为主的形成了"王子应该怎样才是'人人平等'"的肯定思维定势,于是在理解过程中,便与"既有'王子'便无法与庶民同罪"的否定的表现形式发生错位,对原本一个简单的句子的理解,思维却因此而变得混乱起来,造成了理解障碍,增加了理解难度。如果把首句去掉不看,有效的避免首因效应心理的副作用,对加横线的句子的理解也许容易得多。  
  2.近因效应心理。即最后的印象对人的认识具有强烈的影响。请看这个例子:  
  在清代的画竹,最负盛名的可推石涛,因其变化莫测,笔随意转,意与物迁,一任天籁。与他同时而稍后的李方膺的竹风,写胸中意气,一以神行,意胜于笔。后来的吴昌硕更加发扬之,可以说是意远于笔了.以上的诸家,在清代的画坛上,都应是高标独树,至于与李方膺同时的郑板桥,自是异军突起,蔚然大家,意在笔先。  
  作者对清代画竹的石,李,吴,郑四家的评价是:  
  A 四家相提并论,画技各有千秋,无分高下。  
  B 石涛最负盛名,技盖李,吴,郑三家。  
  C 石李一脉相承,各有千秋;郑氏画竹是另一派风格,技胜前三家。  
  D 郑板桥异军突起,技盖石,李,吴三家。  
  测试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生选D项,这显然是近因效应心理在作祟。尽管作者在评价石,李,吴三家也分别用了"笔随意转""意胜于笔""意远与笔"褒赞其画风的词语,但由于作者在评价郑板桥时是将其放在他们之后,因此根据近因效应原理,学生自然对郑板桥的"异军突起""蔚然大家""意在笔先"的评价印象最深刻,自然就得出郑板桥技盖石,李,吴三家的错误结论了。事实上,作者对清代画坛的四大家的评价并未厚此薄彼,而是四家相提并论,画技各有千秋,不分高下。由此看来,近因效应心理往往会使学生只注意最后信息和最近刺激,形成片面认识,从而使学生不自觉的走向阅读理解误区。  
  3.定势效应心理.即暗中存在的某种固定化想法,影响人对信息的正确理解和评价。它容易使我们在已变化了的情况下对客观事物产生歪曲的知觉,使我们觉察不到客观事物的实际情况。表现在阅读理解中,学生是以习见习用的思维定势去理解需要处理的信息材料,结果经常出现意想不到的错误,走向阅读理解的误区。事实上,近几年来在报刊杂志中大量出现的"脑筋急转弯"题,便是有效的利用了人们定势思维的消极特性。例如:小明妈妈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叫大毛,二儿子叫二毛,三儿子叫什么?显然三儿子叫小明,但是人们总是不自觉地得出三儿子叫三毛的结论,无可奈何地跳进了出题者设置的陷阱中。高中教材选的莫泊桑的《项链》构思精巧,其结局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作者在营造情节时便借助了人们的定势思维:玛蒂尔德的朋友佛莱思节夫人非常富有----富有主要体现在她有众多精美的首饰上----首饰质美价高----玛蒂尔德向她的好朋友借的钻石项链一定价值连城----不可能是假的。这个结论的得出实际上就来源于人们的“富有人家的东西都是价格不菲”这个固定化的想法。作者情节营造的成功,正是利用了定势效应心理把人们带入理解误区而取得的。不曾想,也正是这个固定化的想法而形成的定势效应心理成全了《项链》这篇举世闻名短篇小说。  
  4.社会刻板心理.即社会上对于某事物积久以来形成的一种比较固定的概括而笼统的看法。这种刻板心理一旦形成,它就会表现出强大的思维惯性,它将会影响我们对当前事物作出正确的认识判断评价决策,从而导致我们的失败。有则笑话:甲乙二人在酒吧打赌。甲说:“我能咬住我左边的眼睛。”乙迟疑一会儿下了100元的注。于是甲把左眼中的玻璃眼珠拿出来放到嘴里咬给乙看,乙只好认输。甲又说:“我给你一个机会,让你赢回来。我还能用我的牙齿咬我的右眼。”乙想,甲的右眼肯定是真的,于是很自信地又下了100元注。结果,甲从嘴里将假牙拿出来,咬到自己的右眼!乙只好给钱。乙的两次失败,皆因于他对人的刻板认识,以致于一错再错。历史上诸葛亮也曾经利用人们对他用兵谨慎的固定看法设空城计,退过司马懿呢。这种心理表现在阅读理解上,学生总是脱离具体的语境,拿某种固定的看法来衡量评价具体的事物或人物,从而造成理解评价的偏差甚至错误。设题者往往利用学生的这种社会刻板心理来设题,考察学生随文释义和随文评价的能力.有这样一段文字:  
  真有不可思议的人哩。法朗士曾经说过杰克就是一个图书馆的老鼠。他的最大的幸福是在一本又一本地吞噬过许多书籍之后,发现吐着一点遥远的世纪的芳香的奇妙的东西,发现任何不曾注意到的东西。  
  设题者设置了一个 “老鼠” 所体现的褒贬义的题,如果按社会上人们对”老鼠”惯常的评价,自然应该是一个贬义,而事实上在这种特定的语境下,”老鼠”正是作者对杰克读书成癖的精神一种赞扬,显然是贬义褒用。由此可见,如果学生不能有效地克服这种社会刻板心理在阅读理解中产生的消极影响,就极有可能陷入阅读理解的误区。  
  总之,阅读理解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过程。在阅读理解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多种心理的制约和影响。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造成阅读理解误区的心理没有足够的认识,在具体操作中不能有意识地避免的话,那么,它势必影响学生在学习中摄入信息的信度,终将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文章评论

共有 6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ctwyikwfbx 于06-22 23:49发表评论: 第6楼
  • ni5943 , [url=http://mbbvjneztsaf.com/]mbbvjneztsaf[/url], [link=http://toyverdnxrli.com/]toyverdnxrli[/link], http://isgjzgbhetcb.com/
  • oaknimrcv 于06-22 10:45发表评论: 第5楼
  • X1jT5f a href="http://tzkxvelemxrr.com/"tzkxvelemxrr/a
  • mjglmyjyeg 于06-22 05:10发表评论: 第4楼
  • aO04aY , [url=http://sucweqsfcrab.com/]sucweqsfcrab[/url], [link=http://jfdxmtihjtgb.com/]jfdxmtihjtgb[/link], http://fkdiovlpgwti.com/
  • mszsaxs 于06-20 21:02发表评论: 第3楼
  • M2nkbO a href="http://izruhhjkbxlc.com/"izruhhjkbxlc/a
  • Saodah 于06-20 03:17发表评论: 第2楼
  • Your article perfectly shows what I needed to know, tanhks!
  • 溪漫 于03-11 12:54发表评论: 第1楼
  • 很好哦,有时候做阅读题看似简单,实际上会错很多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