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六首翻译、注释、评析
作者:佚名 时间:2020/12/29 14:44:59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690
岱宗夫如何①? 号称五岳之首的泰山它怎么样?
齐鲁青未了。 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没有终了。
造化钟神秀②, 此山形成凝聚了多少神奇秀美,
阴阳割昏晓③。 把南北天色分成了黄昏和拂晓。
荡胸生层云④, 胸怀激荡啊看升腾的层层云气,
决眦入归鸟⑤。 望眼欲裂呀瞧投林的群群归鸟。
会当凌绝顶, 待何时一定要登上那青峰绝顶,
一览众山小。 放眼望那群山在脚下全成矮小。
【注释】①岱宗: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②造化:指自然界自身发展繁衍的功能。③阴阳:指南北;昏晓:指天色。④荡胸:胸怀激荡。⑤决眦(zì):眼眶开裂,形容极目盯视眼睛疲劳。
【评析】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诗人正过着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写于他北游齐、赵之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诗中描绘了泰山雄伟秀丽的景象,抒发自己昂然向上的远大抱负,充满了浪漫气息,强烈地感染着读者。
这首诗以设问句开始,不仅开门见山地指向主题,而且把诗人初见泰山时内心的活动和兴奋形象地表现出来,非常传神。接着写泰山横跨齐鲁两地的壮伟,有囊括数千里之势。这是从远望的角度来描写泰山的高大。接下去诗人进一步写泰山的秀美和高耸入云的雄姿,一个“钟”字把大自然写得极有情致;一个“割”字又使静止的山峦充满活力。下面诗人改变角度写近观时所见的动景。泰山上白云层出,缭绕山巅,诗人的心胸也为之激荡;极目而望,飞鸟日暮投林,双眼不禁疲劳。这两句不仅是写出望岳之神,还饱含着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深厚感情。最后两句,表达诗人攀登顶峰的决心、意志和坚定豪迈的气慨,显示诗人高瞻远瞩和俯视一切的雄心。
这首五言古诗,由远望到近观,由朝至暮,层层叙写,气象磅礴。诗人还把深刻哲理寓于诗的意境当中,使诗歌凭添了思想魅力。
2. 房兵曹胡马①
胡马大宛名②, 这是西域大宛产的一匹名马,
锋棱瘦骨成。 瘦骨嶙峋构架出不凡的身形。
竹批双耳峻③, 削竹般尖挺的双耳透着机敏,
风入四蹄轻。 跑动时是那么轻捷四蹄生风。
所向无空阔, 它眼中没有什么遥远和辽阔,
真堪托死生。 像忠诚的朋友可以托付死生。
骁腾有如此④, 有能够这样骁健奔腾的良马,
万里可横行。 就是万里之遥也可纵横驰骋。
【注释】①兵曹:唐代为府﹑州设立的“六曹”(或“六司”)之一﹐在府称“兵曹参军”﹐在州称“司兵参军”。②大宛(yuān):汉西域国名,出良马。大宛名,是说著名的大宛马。③竹批双耳:《齐民要术》:“马耳欲小而锐,状如斩竹筒。”批,削。④骁腾:骏马奔驰飞腾。
【评析】
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八年(740)或二十九年。诗的风格超迈遒劲,凛凛有生气,反映了青年杜甫锐于进取的精神。
诗分前后两部分。前面四句正面写马,是实写。用传神之笔为我们描画了一匹神清骨峻的“胡马”。先写它来自大宛,非凡马可比。接着,写马的骨相,勾勒出这匹马神峻的轮廓。写马耳如刀削斧劈一般锐利劲挺,这是良马的特征,然后顺势写其四蹄腾空、凌厉奔驰的雄姿。“批”和“入”两个动词极其传神。前者写双耳直竖,有一种挺拔的力度;后者写风入四蹄,而不写四蹄生风,别具神韵。从骑者的感受说,飞驰之稳,好象马是不动的,两旁的景物飞速后闪,风也向蹄间呼啸而入。诗人刻画细致,维妙逼真。
诗的后四句转写马的品格,用虚写手法,由咏物转入了抒情。颈联承上,写它纵横驰骋,有着无穷广阔的活动天地;它能逾越一切阻的能力足以使人信赖。这里看似写马,实是写人,这难道不是一个勇敢的将士、侠义的豪杰的形象吗?尾联先用“骁腾有如此”总挽上文,然后宕开一句:“万里可横行”,包含着无尽的期望和抱负,将意境开拓得非常深远。这一联收得拢,也放得开,它既是写马驰骋万里,也是期望房兵曹为国立功,更是诗人自己志向的写照。
3. 画鹰
素练风霜起①, 洁白的绢面腾起一派风霜杀气,
苍鹰画作殊②。 原来上面画着一只矫健的苍鹰。
㧐身思狡兔③, 疎身引颈似乎正想着搏击狡兔,
侧目似愁胡④。 侧目盯视又好像那凝神的猢狲。
绦镟光堪摘⑤, 那绳绦镟轴看去仿佛能够摘取,
轩楹势可呼⑥。 这鹰就挂在廊柱好像一呼即应。
何当击凡鸟⑦, 想来一旦它振羽凌空投入战斗,
毛血洒平芜。 敌人的羽毛鲜血定会洒落地平。
【注释】①素练:白色绢帛。②殊:特别。③㧐(sǒng):直立。④愁胡:孙楚《鹰赋》:“深目蛾眉,状如愁胡。”傅玄《猿猴赋》:“扬眉蹙额,若愁若嗔。”杜甫这句是说苍鹰的眼睛和猢狲的眼睛相似。⑤绦镟(tāo xuàn):绦,系鹰用的丝绳;鏇,转轴,系鹰用的金属的圆轴。⑥轩楹:堂前廊柱,此指画鹰悬挂之地。⑦凡鸟:平庸的鸟,这里借指误国的庸人。
【评析】
这首题画诗大概写于开元末年,是杜甫早期的作品。此时诗人正当年少,富于理想,也富有积极进取之心。诗人通过对画鹰的描绘,抒发了他那嫉恶如仇的激情和凌云壮志。
全诗可分三层意思:一、二两句为第一层,点明题目。起用惊讶的口气,先写洁白的画绢上,怎么突然腾起了一片风霜肃杀之气?随即点明:原来是矫健不凡的画鹰仿佛挟风带霜而起。极赞这幅画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中间四句为第二层,描写画面上苍鹰的神态:苍鹰悬挂在轩楹上,它耸起身子,侧目凝神,跃跃欲试。好象只要把丝绳解掉,即可展翅飞翔,去追搏狡兔,从形象、气势着笔,把画鹰描写得栩栩如生。最后两句为第三层,承上收结,直把画鹰当成真鹰,寄托作者的思想。大意是说:何时让这只苍鹰展翅搏击,那些“凡鸟”的毛血必将洒落在原野上。
浦起龙《读杜心解》评曰:“起作惊疑问答之势。……‘㧐身’、‘侧目’此以真鹰拟画,又是贴身写。‘堪摘’、‘可呼’,此从画鹰见真,又是饰色写。结则竟以真鹰气概期之。乘风思奋之心,疾恶如仇之志,一齐揭出。”
4.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纨袴不饿死①, 纨袴子弟总不会饿死,
儒冠多误身②。 贤德儒者却很多误身。
丈人试静听③, 老人家您且耐心静听,
贱子请具陈: 让我把缘由一一细陈。
甫昔少年日, 杜甫当初在年轻时候,
早充观国宾④。 很早就成了观光王宾。
读书破万卷, 读书吃透了诗文万卷,
下笔如有神。 下笔写作时有如通神。
赋料扬雄敌⑤, 作赋同西汉扬雄相比,
诗看子建亲⑥。 吟诗与魏晋曹植接近。
李邕求识面⑦, 书家李邕与我来相识,
王翰愿卜邻⑧。 诗人王翰与我愿为邻。
自谓颇挺出, 原想自己算是很卓越,
立登要路津。 很快登上国家重部门。
致君尧舜上, 使国君像古时的尧舜,
再使风俗淳。 再使社会风俗更朴淳。
此意竟萧条, 理想在现实中遭冷落,
行歌非隐沦。 行吟作歌并不甘沉沦。
骑驴十三载, 骑头瘦驴奔波十三载,
旅食京华春。 旅居寄食京城费光阴。
朝扣富儿门, 早晨违心扣打富儿门,
暮随肥马尘。 傍晚无奈追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 残杯冷炙之间谋生计,
到处潜悲辛。 生活处处悲苦和艰辛。
主上顷见征, 前时皇上下诏求人才,
歘然欲求伸⑨。 就要伸展才华可进身。
青冥却垂翅, 谁知天高不能展双翅,
蹭蹬无纵鳞⑩。 怎奈蛟龙困顿难舒伸。
甚愧丈人厚, 很惭愧受到您的厚爱,
甚知丈人真。 深知老人家一片苦心。
每于百僚上, 常在官僚们的集会上,
猥诵佳句新○11。 蒙您吟诵我的好诗文。
窃效贡公喜○12, 我暗喜如贡禹受推荐,
难甘原宪贫○13。 不甘心像原宪总清贫。
焉能心怏怏? 为什么能这样不愉快?
只是走踆踆○14。 只是来回奔走无进身。
今欲东入海, 如今蛟龙东去投大海,
即将西去秦○15。 就要西辞长安离开您。
尚怜终南山○16, 可是难舍长安终南山,
回首清渭滨。 所以频频回望渭水滨。
常拟报一饭, 常常想报答你的资助,
况怀辞大臣○17。 何况总舍不得辞别您。
白鸥没浩荡, 还是像白鸥投浩淼吧,
万里谁能驯! 凌空一翅万里谁能驯!
【注释】①纨袴(wán kù):细绢做的裤子,借指富贵人家的子弟。②儒冠:儒者的帽子,这里指代儒者,即指诗人自己。③丈人:古时对老人的尊称。④观国宾:指科考来到京城,成为王者的宾客。语出周易:“观国之光,利用于王宾。”⑤扬雄:西汉大赋家。⑥子建:三国曹操之子曹植的字。亲,相近。⑦李邕:唐代书法家。⑧王翰:唐代诗人。卜,选择。⑨歘(xū):很快,相当于“忽”。⑩蹭蹬:险阻难行,指困顿,失意。○11猥:谦辞,犹言辱。○12贡公:汉贡禹与王吉为友,闻吉贵显,高兴得“弹冠”,因为知道自己也将出头。这里杜甫自比贡禹,以王吉期待韦济。○13原宪:孔子的学生,穷得出名。○14踆踆(qūn):且前且却的样子。○15秦:指长安。○16终南山:终南山和渭水皆在长安。○17大臣:指韦济。
【评析】
这首诗作于天宝七载(748),当时杜甫37岁。韦济任尚书省左丞。他很赏识杜甫的诗,并曾表示过关怀。杜甫应试落第后,在京城辗转十三年,求取功名处处碰壁,心情落寞,想离京出游,于是就写了这首诗。一方面是向韦济告别,另一方面陈述自己的才能、抱负,倾吐仕途失意、生活清苦的烦恼,表达了对腐败现实的愤激和无奈之情。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开头两句虽然含有牢骚和愤激,也是对当时官场现实的概括。本诗的主体,也正是围绕“儒冠误身”展开描述的。自“甫昔少年日”至“再使风俗淳”是说的儒冠事业,是追叙过去,介绍了自己早年出众的才学和远大的抱负;自“此意竟萧条”至:“蹭蹬无纵鳞”是说的误身,朝廷那些重要官职都被“纨绔”所充任,而自己尽管负有卓越才华和远大抱负,却进身无路,一直挣扎在穷困潦倒的境地,贻误了事业前程。从“甚愧丈人厚”至“况怀辞大臣”写诗人对韦济的感激和将要分别的眷恋心情。诗人感激韦济对自己的“一饭”之恩,感激他屡次在大臣中间宣扬和褒奖自己的诗句,以图举荐的苦心。最后两句诗人似乎是从沉重的苦恼中挣脱,一下子把自己给解放了出来:“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训”,然而,和前面整首诗联系起来体会,仍不免有些无奈的感觉。正如《杜臆》所云:“此诗全篇陈情,……直书胸臆,如写尺牍,而纵横转折,感愤悲壮,缱绻踌躇,曲尽其妙。……末段愤激语,纡回婉转,无限深情。”
5.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高标跨苍穹①, 高塔像跨在穹庐似的天上,
烈风无时休, 强劲的风没有休止的时候。
自非旷士怀, 我没有旷达之士那种胸怀,
登兹翻百忧。 登此塔倒翻涌起千百忧愁。
方知象教力②, 此时我才知道佛教的力量,
足可追冥搜③。 真可以向幽远的境界探求。
仰穿龙蛇窟, 向上穿过龙蛇窟般的梯道,
始出枝撑幽④。 这才走出梁栏交织的暗幽。
七星在北户, 七星好像正挂在北窗闪烁,
河汉声西流。 银河似乎哗哗响着向西流。
羲和鞭白日⑤, 羲和正用鞭子驱赶着白日,
少昊行清秋⑥。 少昊则在那里铺排着清秋。
秦山忽破碎⑦, 忽见群峦如磊是秦山破碎?
泾渭不可求。 泾水浊渭水清已无法辨求。
俯视但一气, 俯看下面到处是茫茫一片,
焉能辨皇州⑧? 哪还能看清楚京都的城头?
回首叫虞舜⑨, 回过头来急呼吁圣君虞舜,
苍梧云正愁。 苍梧那边云靄迷蒙似正愁。
惜哉瑶池饮⑩ 可叹瑶池欢饮唱和无时休,
日晏昆仑丘○11。 白日沉沉即将没入昆仑丘。
黄鹄去不息○12, 黄色天鹅纷纷离去飞不止,
哀鸣何所投? 声声哀叫徘徊不知何处投?
君看随阳雁○13, 再看那追随太阳的群肥雁,
各有稻粱谋○14。 个个有求食获利的好计谋。
【注释】①高标:指塔尖。标,树梢。②象教:即佛教,佛教用形象来教人,故称“象教”。③冥搜:在高远幽深中探索,这里有冥思和想象的意思。④枝撑:塔中斜柱。⑤羲和:传说中日神的御者,所以可用“鞭”字。⑥少昊:传说是黄帝的儿子,是主管秋天的神。⑦秦山:指终南诸山,凭高一望,大小错杂,有如破碎。⑧皇州:皇城,指长安。⑨回首叫虞舜:舜葬在苍梧,回首向南看苍梧,有怀念太宗之意。⑩瑶池饮:《列子》:“周穆王升昆仑之丘,遂宾于西王母,觞于瑶池之上。”玄宗与贵妃游宴骊山,荒淫无度,事有相类,故借以为刺。○11日晏:日落。○12黄鹄:黄天鹅。这里借指高才之士。○13随阳雁:大雁。这里喻趋炎附势者。○14稻粮谋:鸟儿求食的办法,这里喻钻营。
【评析】
这首诗是天宝十一年(752)秋所作。当时政治很黑暗,把持相位十九年的李林甫还没死,杜甫自己在长安熬了六七年还是找不到一点出路,所以诗中的景物描写和对故事的缅怀,都含有作者深深的感慨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讽刺。
开头四句写诗人登塔没有引发什么兴致,倒是翻腾起一腔忧愁,令人感到一种高危凄冷的气氛。接下来写登塔:曲折、狭窄、黑暗,如同穿过龙蛇的洞穴。攀到顶层,方才豁然开朗。闭上眼,仿佛北斗七星在窗外闪烁,银河水哗哗响着向西流淌。羲和鞭策着白日,少昊正在推行秋令。这都是想象中上苍的情景。抬头看,天上此时按部就班,秩序井然。再低头往下看——这里一个“忽”字,用得非常巧妙,不仅表现出下面景色与天上截然不同,而且使上下文既有较大的转折,又有密切联系——“秦山忽破碎……焉能辨皇州”表面是写景,实则暗讽朝廷清浊混淆,国家危机四伏,首都长安朦胧一片,山河有破碎之虞。于是急呼贤君——然而,昭陵上空的云仿佛也在为时局发愁:唐玄宗与杨贵妃在骊山饮宴,荒淫无度。权臣胡作非为,贤才一个接一个象黄鹄那样哀叫着飞去。而那些不顾国家大局,一味趋炎附势的人,倒是非常得意。现实种种,诗人又能奈何?想到这些,怎不教诗人满怀深深的忧愁?
这首诗构思奇巧,想象丰富,以情写景,景中自然寓有深意;情感波澜起伏,终归压抑,感慨、惋惜中隐含愤激。
6. 兵车行
车辚辚,马萧萧①, 车队隆隆声夹杂着战马嘶鸣,
行人弓箭各在腰②。 行役人个个佩戴着弓箭腰刀。
耶娘妻子走相送③, 爹娘妻子随着他们奔走相送,
尘埃不见咸阳桥。 嘈杂混乱尘土遮蔽了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 送行的人们牵衣顿足拦着哭,
哭声直上干云霄④。 哭号声连成一片直冲上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 道旁过路人惊诧的询问原故,
行人但云点行频⑤。 行役人只说官家征役太频繁。
或从十五北防河⑥, 有人十五岁被征北上戍河防,
便至四十西营田⑦; 四十岁还要调往西北去屯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⑧, 去时年幼里正替他裹的头巾,
归来头白还戍边。 回来时头发花白还在守边关。
边庭流血成海水, 边疆上士卒的鲜血汇成了海,
武皇开边意未已⑨。 皇帝好战拓边的意图无休止。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⑩, 您可知现在华山以东二百州,
千村万落生荆杞。 成千上万个村庄萧索生荆棘。
纵有健妇把锄犁 即便有那健壮的妇女去耕作,
禾生陇亩无东西。 也总是陇亩难辨不分东与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11, 何况关中士兵善于连续作战,
被驱不异犬与鸡。 被随便征调就像驱赶犬和鸡。
长者虽有问, 老人即使您垂问,
役夫敢申恨? 我们怎敢言怨恨?
且如今年冬, 就说今年冬天吧,
未休关西卒。 不放我们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 官家逼催租赋紧,
租税从何出? 租税可从哪里出?
信知生男恶, 实在生男多灾祸,
反是生女好; 如今生女反倒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 生女嫁给邻家还能活,
生男埋没随百草! 生男服役战死伴荒草。
君不见青海头, 你可曾见边关沙场青海头,
古来白骨无人收。 自古以来层层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 新鬼含冤来,旧鬼衔恨哭,
天阴雨湿声啾啾。 天阴阴雨惨惨悲声何时无。
【注释】①辚辚:众车声;萧萧:马叫声。②行人:行役之人。③耶娘:爷娘。④干(gān):冲上。⑤点行:根据丁籍征发差役。⑥北防河:当时因吐蕃侵扰黄河以西各地,曾征召陇右、关中、朔方诸军集合河西一带防秋,所以说防河。⑦营田:就是汉时屯田之制。无事种田,有事作战。西营田也是防备吐蕃的。⑧里正与裹头:古以皂罗三尺裹头曰头巾。因年纪小,所以得里正给他裹头。⑨武皇:汉武帝。一来是唐玄宗好以武力开辟边境,与汉武有类似之处;二来是不敢直斥,故拿汉武帝来比拟他。⑩山东二百州:指华山以东之地。《十道四蕃志》:“关以东七道,凡二百一十七州。”○11秦兵,即关中之兵。
【评析】
《兵车行》是杜诗名篇。诗人以满腔悲悯之情,含蓄而深刻地揭露了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寄寓着对苦难的强烈同情,充满非战色彩。
诗歌从客观描述开始,在读者眼前展现出一幅震人心弦的巨幅送别图,展现出成千上万家庭离散的悲剧,令人触目惊心!接着,通过设问的方法,让被征发的士卒作直接倾诉。
凄惨的送别场面,是诗人亲眼所见;悲切的倾诉言辞,又是诗人亲耳所闻。这就增强了诗的真实感。“点行频”,是全篇的“诗眼”。它一针见血地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万民无辜牺牲,全国田亩荒芜的根源。诗人大胆地把矛头直接指向最高统治者,从心底迸发出激烈抗议,充分表达了诗人怒不可遏的悲愤之情。
最后,诗人用哀痛的笔调,描述了长期以来存在的悲惨现实:青海边的古战场上,平沙茫茫,白骨露野,阴风惨惨,鬼哭凄凄。寂冷阴森的情景,令人不寒而栗。这里,悲惨的鬼泣和开头的人哭,形成了强烈的对照。这些都是“开边未已”所导致的恶果。至此,诗人那饱满酣畅的激情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也揭露得淋漓尽致。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