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阅读到底考什么,怎样考?

作者:不详  时间:2023/12/20 15:36:05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84

  高考语文阅读到底考什么,怎样考?相信许多老师和学生都在追问,特别是高三学生。也必须追问,不搞清楚高考语文阅读到底在考什么,怎样考,那还怎么参加考试!
  01
  让我们先来看看高考语文试卷的组成。2023年新课标Ⅰ卷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其他几套全国卷大同小异,前几年的试卷也基本相同):
  从试卷整体设计来看,前面第一、二、三部分,都可以看作是阅读考查,都是先阅读,然后做题。整个阅读总分是90分,说语文阅读失利等于语文考试失利,而语文考试失利等于高考失利,也是基本事实。高考语文阅读不能不重视!
  从试卷模块来看,第一部分考查现代文阅读,主要是两类,一类是信息类文本考查,一类是文学类文本考查。前者2023年选的语段材料是关于“竞争性真相”的,既有科学的内容,也有新闻报道的性质,还有相关观点的陈述,内容丰富而复杂,但核心是考查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素养。后者2023年选的是上海作家陈村的一篇小说《给儿子》,一个老父亲劝告儿子来一次板桥之旅,去充分了解和感悟劳动生活,回望父亲过去的生活。在写法上,这篇小说有点像散文,故事性和人物特点未必有多鲜明,但文字的抒情性很强。这是考查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文学感悟力。
  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一共三块内容。2023年文言文选了两段材料,一段选自《韩非子》,一段选自《孔丛子》,都有故事性,都有议论,阅读略有难度。主要针对赏罚问题。第一段材料是说,赵襄子率先奖赏了高赫,孔子认为赵襄子善于赏罚,而韩非子认为“仲尼不知善赏”。第二段材料写子鲋批评武臣不尊重客观事实,妄议圣人,进而否定了韩非子的批评。这两段材料,既涉及古代君臣之间的赏罚问题,也涉及儒法两家主张的差异及交锋。这是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问题的判断和思考,需要学生具有传统文化积累和批判性思维。古代诗歌选择了一首关于论学的诗篇《答友人论学》,诗中提出的治学方法是具有穿越时空的普遍意义的。这就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命题人的追求和导向,要引导师生落实教育方针,思考读书治学也就是智育问题。名篇名句默写因涉及人文价值的内容较少,暂不讨论。
  第三部分语言文字运用,选了两段材料,第一段偏向医学科普,文段一开始就说“日常生活中”,谈互联网背景下人的记忆力问题,话题很有现实性,考查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判断;第二段是从《骆驼祥子》里选取的,属于文学性阅读考查。这两段文字不同于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考查,它是从语言文字运用的角度来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素养。第一段偏向日常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现象,关注社会发展;第二段意在引导考生对文学作品的细读,于细微之处体会经典作品的成功之处,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骆驼祥子》是初中阶段重点阅读篇目,说是借此检查一下学生阅读名著的情况,也是对的吧。
  02
  综上所述,我们已然知道高考语文阅读,要求学生具备阅读信息类文本(综合因素较多)、文学类文本(主要指现代小说)、文言文本(偏向历史叙事)、古代诗歌文本(落实五育并举)、科普文本(观察生活)、文学名著文本(阅读名著)的能力和素养,考查可谓是全面的,虽然分块考查,但要求的阅读能力是多样化的、深入的。我认为,高考语文阅读看似变化不大,但对难度的要求始终是明确的、坚定的,近几年还略微增加了命题的难度。
  这样梳理,只是从人文价值层面看看我们的考生要具备什么样的品格和价值观,要具备什么样的思维品质。可能仍然不很清楚高考语文阅读到底考什么,因为这样的梳理还比较宏观,还只是从选材角度作出的判断。我们还应该换一个思路,再来作梳理和判断,看看高考语文阅读到底考什么。请允许我列出2023年新课标Ⅰ卷的21道题的题干(名篇名句默写、作文除外):
  21道阅读题的题干都列出来了,这是什么呢?这就是高考语文阅读考查的基本形式,它回答了高考语文阅读考什么和怎样考这个大问题。这就是高考阅读考查的关键能力。涉及哪一些呢?最基础的有理解能力,理解能力最多,如对文本观点的把握、对材料的解说、对语句的断句和翻译、对语意的完整性阅读等,都属于理解能力;稍微高一级的是分析和鉴赏,像分析材料之间的关系、分析语句的表现力、分析叠词的妙处、分析逗号的作用等;还有梳理与概括,如对文章重要信息的梳理;再高级一点的是评论与表达,如写文学短评思路、补写语句、修改病句等。
  借此,就可以检查一下自己,面对高考语文试卷三个阅读模块,我们必备的品格和素养够不够;面对这21道题的题干,语文阅读需要的关键能力我们是否已经具备。没有怎么办?又该怎样巩固?这就是我们备考阅读时真正需要练就的功夫。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