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话题作文拟题的表述
作者:浙江省绍兴市第一中学 宋建伟 时间:2005/10/12 11:07:42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859
话题作文以它开放性的特点成为了近几年作文测试的首选形式,比之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它确在内容、表达形式乃至个性的凸现等方面给了学生更大的选择和展示的空间。
一个命题,人们通常关心的是话题本身——它可以承载的生活内容,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程度,它的指向,学生对话题的认同程度等等,而对拟题的表述问题关注不多。其实只要留心学生写作的实际,多从操作的层面考虑,就不该忽视这问题了。表述成功,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命题者的意图,引导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水平,反之,会使命题者的初衷与实际作文效果背离。
有必要提一提2004年高考浙江卷的作文试题。题目是这样的:
有关部门调查显示:某省公众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的总体达标仅为7.5%,与该省的经济发展颇不相称。该调查认为:人文素养反映了一个人的基本修养与品质,体现了人们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价值观;缺乏人文素养、失落人文精神,必然会制约个人乃至社会、国家、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在建设物质家园的同时,应高度重视精神家园的建设。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些什么想法呢?请以“人文素养与发展”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命题者说,这是一个大气的文题。不错,命题的思考搭准了社会发展跳动的脉搏,它针对着功利主义的无孔不入、人文素养的缺失这一不容漠视的社会现实,导向是明确的,也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大气的文题却没能产生大气的作文,大多作文空洞乏味,不知所云,优秀作文少,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该归咎于什么呢?命题太成人化、太理性化?学生没有体验、认识?其实,人文素养的缺失、精神世界的不健全,学生程度不同有些认识,一旦能懂得“化大为小,化虚为实”的原则,还是有自己的话可说说的。要指出的是拟题时表达上的粗疏,材料的表述显得太概括笼统,只考虑了命题者的一相情愿。
“人文素养”是个涵盖范围很广的概念,它包含哪些特定的内涵,不但学生感到茫然,教师也感到无头绪,材料理应提供多一些的“感点”,引一引,导一导,让学生的思维有一个着落点。但话题前材料的表述令人失望,它缺乏色彩,没能启发什么,调动什么,尽管它要传递的两点意思(一是关于人文素养,一是人文素养与发展的关系)是明确的。太抽象的概括,太多的逻辑,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储存的调动,它甚至有意无意地使得学生一下子变得严肃起来,使写作处于一种拘谨的状态。
在材料的表述、话题的表述和其他辅助内容的表述几方面,材料的表述更为关键。它应该考虑提示性和可感性的原则。材料是文题的背景,它要肩起能让学生在这个背景下展开多向思维的担子。
所谓提示性、可感性,是指表述要有提示、启发的功能,有利于学生调动自己的积累、体验,它的表述要避免概括抽象,去用描述性的语言,让学生能从中得到启发,生成相关的认识,或直接从材料中获取一种形象、一种生活,然后有依据地作由此及彼的联想,由材料中的生活联想到类似的生活:自己经历过的,阅读得来的;正面的,反面的……可感性还可以起这样的作用:引导学生的思维由这一具体过渡到另一具体,由这一生活过渡到另一生活。
一个“历史的启迪”的话题,材料中有这样的表述:
历史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汉武帝、唐太宗、乾隆帝,是秦砖汉瓦、魏晋风骨,是颜筋柳骨、兰亭集序,是李白杜甫陆游李清照辛弃疾,是高山流水的知音、桃园结义的兄弟,是三足鼎立、四面楚歌、七国争霸。
一场战争可以是一部历史,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可以是一部历史,一个民族的盛衰兴亡可以是一部历史,一片土地的沧桑变迁可以是一部历史。
这个表述的意图是明显的,它暗示学生化“历史”这个“大”、这个“虚”为具体的历史现象这个“小”、这个“实”,有利于学生从最初的不知所措里走出来,去调动自己的积累,把思维定位在对自己熟悉的有体会的历史现象的审视上,去寻求对现实的启示。
拟题时心中要有学生,毕竟,文章是学生来写的,一个成功的文题,往往是学生有话可说,并有利于展示他们的水平。其实,有时就是一张窗户纸,捅一捅就透了。材料的表述应该考虑做导引的工作,要不,与单纯的提供一个题目的命题作文就没什么区别。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