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怎样教小说单元
作者:佚名 时间:2005/11/2 17:21:15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355
高中语文第四册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欣赏、评价小说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鉴赏水平。欣赏小说,可以从不同角度入手:如故事情节、人物、语言、结构、表现手法等。但在众多的欣赏对象中,读懂内容,理解主题则是每篇小说的共点。为此,在研读了第一单元的四篇小说之后,我确立了以理解小说主题为目的,从各篇小说中选取一个方面进行学习的教学思路,具体做法如下:
一《祝福》 把握人物命运,探索悲剧之因
鲁迅的《祝福》,语言凝练、深刻,意蕴丰富,无论从哪一角度都可挖掘出深邃的思想来。对这样一篇内涵深刻的小说,最易的教学途径是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命运,从人物命运的每一个历程中去思考悲剧必然性的原因。
祥林嫂的悲剧是从死了丈夫开始的。婆婆虐待,逃到鲁镇当佣人,工作虽然辛苦,但凭力气吃饭,不受气,于是“嘴角边渐渐有了笑容”,很“满足”,但不久,就被婆婆抓回去,强逼改嫁。这里就引出问题1:祥林嫂的命运为何操纵在婆婆手里?顺着这个思路引发学生思考,不难想到是封建家长制度、宗法制度使祥林嫂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此处祥从嫂悲剧根源初见端倪。
祥林嫂二次回到鲁镇,已是丧夫失子,鲁镇人对她的笑容是“冷冷的了”,儿子的死,额头的疤,都成为大家咀嚼鉴赏和揶揄嘲笑的对象。问题2:面对这样一个命运悲苦的女人,人们何以如此冷漠、麻木?继续探究原因,原来在人们眼中,她已是不守贞节,克夫克子之人,鲁镇人的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思想使他们失去了应有的同情心。这样,人物悲剧命运趋向明朗。
柳妈“捐门槛”的建议,使她的缄默燃起了希望,她用了所有的积蓄捐了一条门槛,去赎回自己的罪。可是在鲁四老爷的祝福礼上,她仍然遭到四婶的大声阻止。问题3:是什么剥夺了祥林嫂做奴隶的资格?经过讨论,学生明确:门槛并不能赎回祥林嫂的罪,封建礼教仍然视她为伤风败俗之人。
此后,祥林嫂的变化很大,怕人,“怕黑影”,“头发花白”,像个木偶,并最终沦为乞丐,死在风雪夜里。问题4:祝福一事给她带来怎样的精神打击?结合上面的故事情节,可以看出,祥林嫂遭受着活着要忍受大家的鄙视、死后要到地狱接受惩罚的精神痛苦。
至此,祥林嫂死于封建礼教的精神扼杀也就水到渠成,导致人物悲剧命运的根源也就清楚了。
二《装在套子里的人》 抓住人物形象,思考塑造之因。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契诃夫的一篇幽默讽刺小说,小说通过一个套子式的人物—别里科夫的形象,再现十九世纪末期俄国沙皇专制统治的腐朽与反动。
小说对别里科夫的形象刻画非常典型,学生从他的衣着打扮,生活习惯,思想言论方面不难看出他的性格特征,在此基础上,我提出了向主题迈进的问题:别里科夫封闭、保守、反动、虚弱的性格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作者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目的何在?结合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学生的思维逐渐转向人物生活的社会。经过讨论,大家得出这样的结论:沙皇的专制统治造就了别里科夫这一怪物,他既是受害者,又是维护者。这样小说揭露批判黑暗社会的主题就从人物背后浮现出来。
三《边城》 寻找心理描写,体察情感波动。
把人物放在曲折跌宕,矛盾集中的故事情节中去展现,这是一般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而《边城》中的翠翠塑造,则是以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为主,因此,寻找心理描写,体察情感变化就成为教学的主线。在课堂上,发动学生对全文进行删除,整合,归纳,就理出这样一条感情变化线来:
1. 面对黄昏美景时,翠翠“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
2. 出逃的“胡思乱想”,让翠翠“吓怕起来 ”
3. 暮色笼罩渡口,翠翠望着船上的人,“忽然哭起来”
4. 翠翠再三要爷爷回来,爷爷不理会她,她“很觉得悲伤”
5. 饭后听母亲的故事,使她“神往倾心”,却又觉得心上压上了“分量沉重的东西”,却又“无从把那种东西挪开”
6. 梦中听歌,灵魂似乎飘浮起来,去山崖“摘虎耳草”
7. 爷爷提及亲事,她却说“莫说这个笑话”,转身去门边谈月亮
8. 月光下,爷爷“吹了个长长的曲子,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9. 爷爷唱傩送的歌,翠翠说“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
根据以上的感情线索,再结合文中的情节,就可以揣摩出一个青春期少女在爱情初萌时的躁动与落寞、向往与担忧、甜蜜与羞涩、迷蒙与期盼的复杂感受。细腻、含蓄的心理描写,使人物清纯、美丽、善良、多情的形象浮现出来。通过翠翠这一形象,赞颂湘西地区纯朴,真挚的人情美的主题就不难理解了。
四《荷花淀》 进入情境朗读,感受诗画意境
《荷花淀》引人入胜的原因,不在于情节的曲折性,不在于人物刻画的形象性,而在于作者用清新优美的语言,描绘了自然、生活、人情之美,使小说充满了诗情画意,所以,采用朗读教学更适合这篇小说的特色。在教学中,提倡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进入小说的各个情境画面:静谧凉爽的农家小院;银白清新的月下苇塘;荷香四溢的白洋淀;深情含蓄的夫妻话别;情趣洋溢的伏击战;苇塘出没的飒爽巾帼……无不如仙境般再现于学生心中。在如醉如痴的朗读中,去感受白洋淀的男人和女人们的情怀:对亲人,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对敌人,对侵略的仇恨;对战斗的英勇无畏————一曲保家卫国,英勇抗战的主题颂歌在小说中奏响。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