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向王熙凤学习语言的得体
作者:佚名 时间:2005/12/5 21:56:41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404
因此,作为中学语文学习导向的高考考纲,近几年来,都明确提出了“语言的运用简明、连贯、得体”这一要求。可见,培养和提高高中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已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了。
语言交际中,“简明”、“连贯”是基本要求,而“得体”是更高要求。要求学生做到语言的简明、连贯,相对而言,要容易些。而根据语境(场合、对象、身份、目的等)做到语言得体,就不是那么容易办到的事情了,师生都非得下苦功夫不可。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这种语言能力呢?
向名家学习精彩的语言,是一条途径;向生活学习鲜活的语言,是一条途径;设置语言情境进行具体训练,是一条途径;向电影、电视、戏曲等学习对白语言,也是一条途径……这些途径达到的效果,都不可否认。
可有没有跟高中学生语文学习联系更紧密的培养途径?
回答是肯定的。那就是配合课文的教学,让学生从具体的课文学习中来习得。
如指教《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笔者就引导学生鉴赏王熙凤的语言,学习她语言的得体。
《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的语言共有七处,处处都说得非常得体。
第一处:“我来迟了,不曾迎得远客!”
这句话表面是说给众人听的,而其实质是说给贾母、王夫人、邢夫人这些长辈听的,通过自我责备,达到封住长辈特别是贾母的责备之口的目的。
第二处:“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一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
这几句话可谓是达到了一箭“三”雕的效果。作为见多识广的王熙凤,什么标致的人物她没有见过?但从她口头说出的是“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把林姑娘之美着实恭维了一番。在场的林妹妹听了,当然比吃了“人参养荣丸”还舒服了。而接下来的两个“竟”字,通过“逆转”的方式,将“眼前”的林姑娘与老祖宗的亲戚关系更拉近了一步。这就不仅是夸林姑娘的“气派”了,而且暗中还讨好了贾母一番;同时有巧妙地将贾母平时挂念外孙女、疼爱外孙女的举动透露给了林姑娘,使得第一次到贾府的她与外婆能很快亲近起来。不仅如此,连在场的其他几姊妹也受到了恭维。
一番赞美之后,想到这次林姑娘是因为失去了母亲,外婆想念才到贾府来的,故而对林妹妹的身世遭遇又深表同情,“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并辅之以眼泪。可谓四面讨好。
第三处:“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
同情的话语和举动没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引来贾母的微责,王熙凤马上解释缘由,进行自责。这是何等的巧舌如簧,善于根据听话对象的变化而随机应变。
第四处:“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
作为表嫂的王熙凤,连续三个问,充分表现了对林妹妹的关心;而两个“只管”,更充分表现了对林妹妹的热情。这些话,在失去了母亲又远离父亲的林姑娘耳朵里听来,心里也许会添了许多温暖吧。更不用说把外孙女当心肝宝贝的贾母心里的感受了。
第五处:“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由于听话对象已变成了下人,同样是表现对林姑娘的关心,但口气却换成了命令式了。
第六处:“月钱已放完了。才刚带着人到后楼上找缎子,找了这半日,也并没有见昨日太太说的那样的,想是太太记错了?”
这是王熙凤作为管家奶奶,王夫人的侄女的身份回王夫人的一段话。表明了两个意思:一是对王夫人交待的事——放月钱,已办得妥妥贴贴;二是对王夫人交待的另一件事——找缎子,虽然没有办成功,但已尽心尽力了;三是交待没有找到缎子的原因,“想是太太记错了”,虽有责备之意,但话说得极其委婉。
第七处:“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预备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
这一席话,是紧承王夫人叫拿布料给林妹妹裁衣裳而说的。“我先料着了”“我已预备了”,表明她作为管家奶奶的精明能干、处事的果断;“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又表明她心中时时事事有王夫人,不敢擅自专权。因此,王夫人听了这些话以后,也满意地笑了。
总之,文中七处地方,王熙凤都能根据不同的对象、场合、目的等条件做到语言的得体,因而才能八面玲珑,处处讨好,尽展她“管家奶奶”的风采。
在《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的几处话也说得非常的得体,在此就不去赘述了。
配合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从中习得得体的语言,在自己的交际中有意识的运用,当不失为一种好的途径。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