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弹琵琶克服学生作文中的高原现象

作者:戴绍军  时间:2005/12/13 12:50:42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214
  现今许多学生因社会环境、家庭条件、读书目的等因素的影响,阅读量小信息量少,生活圈小真切感受少。于是一遇作文脑中便一片空白,四顾茫茫,笔杆咬破,唏嘘再三,仍无济于事,心慌意乱,文思阻塞,只字难书,凡此之属,谓之学生作文中的“高原现象”。对此我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得此体会,欲较快的克服顽症“反弹琵琶”不失为一剂创新疗法。
  当今的大多数学生怕作文但并不怕权威怕宿论怕教条,往往个性独颖熊心豹胆敢说敢为,这些个性特征正可为我们所用,他们虽然贮备的知识量还不够丰富,但“文似看山不喜平”,往往一个“惊人”的点子便能紧紧揪住读者的心,让作文大放异彩。所谓万事开头难,学生作文中的“高原现象”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开始不适应,没有点子无法统摄材料快速下笔。如何选出金点子?文贵翻新。如何翻新?“反弹琵琶”。什么是“反弹琵琶”?即思考问题时突破常规,沿着同传统观念或自己的习惯看法相反的方向去思考问题。运用“反弹琵琶”手法作文一般是对似是而非的陈旧观念进行批判,或对公认的权威思想中的瑕点加以评述修正。那么,“反弹琵琶”有哪些弹法呢?
  一、借有“思接千载,视通万物”之能的联想和想象,根据已有的见闻和生活经验,反弹出与众不同独树一帜的形象和情景。
  这种“弹法”很多,譬如创编法,它不受真人真事的限制,不受时空的约束,作者可以上天入地、探奥搜奇,和草木交往与鸟兽谈心,可以历洪荒远古、访古人来者。真可谓无所不能无所不可;拼凑法,即“移花接木”,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或人组合在一起,形成全新的形象。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样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扩展法,即“添枝加叶”,将平时所见所闻的简单、抽象、粗糙、模糊的内容借助想象加以充实,使其变得清晰、细腻、生动、形象;推测法,根据已经知道的情景借助联想和想象大胆推测未知的情景;梦幻法,借助梦境或幻觉描绘出眼前并不存在的情景。如杨朔的《荔枝蜜》的结尾就达到了新奇的效果。
  二、以个性化的真情感悟、认知角度、技能技法等推出新意,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
  情贵真,而真情又是极个性化的。围绕个性化的真情立意选材,就能以情动人。如朱自清的《背影》中父亲买橘子时过铁道的情景和后来给“我”写的那封信等就是先生凝筑真情从而打动读者的揪心之作。当然,真情是靠充满个性的思考和别具慧眼的认知感悟出来的,又如某学生以笑为话题写了篇习作,标题为《本店微笑服务》,文章描写“诚信商店”微笑迎宾、笑着问话、笑着介绍、笑着送别甚至笑着耍赖的种种细节,述说了“我”在“笑”的迷惑下被欺诈的经历。结尾处,由事而悟“再美的微笑也掩盖不了商品的假冒伪劣本质,最好的服务莫过于保证商品的质量。”文章选材之新不仅体现在事件本身,更体现在作者的理性思考(呼唤一种内外皆美的人文精神的回归)。视角新颖而不落俗套,“人有我新”给人启迪。另外,如果能选择“人无我有”的“技能”作为题材,并在文中亮出有关此“能”的种种术语,那么读者的眼睛定会为之一亮,此文也就脱颖而出。这个其实不难,人人都有特长,有的喜欢篮球、乒乓球、足球等,有的喜欢象棋、围棋、军棋等,有的喜欢唱歌跳舞、文学绘画等甚至有的喜欢化妆收藏等等都可选择入文。再加上运用恰当的技法修饰材料妙化观点,习作就可谓儒林华章了,技法很多比如比喻、拟人、夸张、象征、引用、排比等都可恰当运用。
  三、故事新编,“用旧瓶装新酒”让香味儿更醇更浓更香。  学生读书不少,积累的材料也不少,若据自己独特的感悟将故事翻新必能事半功倍,可以以原故事为影子接入自己全新的观念,可以将原故事延伸并注入自己的思想,也可以直接改编原故事以达到述己志的目的,还可以只撷取原故事的某些枝节加以阐发等等。
  就反弹内容而言,还可以虚实反弹、美丑反弹、动静反弹、哀乐反弹,反弹其本义、反弹其比喻义、反弹其引申义、反弹其象征义等等。
  另外,应用“反弹琵琶”手法作文,有时虽然可点石成金,写出新颖别致异彩纷呈的文章。而这种手法的应用必须以科学适度为前提,背离这一原则,“反弹琵琶”就会“走调”变成“乱弹琵琶”,反而弄巧成拙。那么怎样避免“乱弹琵琶”呢?首先,不能刻意猎奇曲解原意;其次,对名言警句的翻新要有分寸,避免绝对化;再次,在真理面前不可唱反调。如由“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反弹出“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显然在认识上是有缺陷的。
  总之,要克服作文中的“高原现象”,“反弹琵琶”的确行之有效。不过要记住的是:无论是对传统习惯的异议,还是对事物思考角度方面的变换,都应合乎逻辑,合乎规律,不能主观臆造,更不能逃避自己熟悉的生活而盲目的涉足陌生的领域。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