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六字经”

作者:江苏省海安县墩头中学 余春华  时间:2005/12/20 13:12:11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3377
  2002年起,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语句不再采用选择题的形式,改为直接用文字翻译的表述形式,两条,分值为5分。2004年高考将再增一条,共三条,大概为8分。文言文翻译是对考生文言能力的一种综合考查,也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由于这类试题有沟通古今的作用,考生在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过程中,既要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因此,它又是检查考生书面表达能力的一种好方式。综观两年高考以及平时练习,这已成为学生的拦路虎。加强翻译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已是刻不容缓。那么,怎样正确地翻译文言文呢? 
  文言文要翻译要忠于原文,沟通古今。
  忠于原文,就是原文中每一个字都要落实。如2002年北京卷“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除了语气词“也”外,都要落实。可译成:“天下人不赞美管仲的贤明却赞美鲍叔能识别人才。沟通古今,就是根据古今语言差异的实际加以妥善处理,可概括为“留”、“删”、“补”、“调”“换”、“贯”六字。
  “留”,就是保留不译。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如2002年全国卷“其李将军之谓也?”中的“李将军”。
  “删”,就是删略。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人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译句中没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错误。其实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在文言文中有些  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应该删除不译。比如表示判断的“者”和“也”或“……者也”“者……也……”,在翻译时应该从译句中去掉,并在适当的地方加上判断词“是”。
  “补”,就是根据现代语言习惯或表达需要作必要的添补。
  一是省略的添补。文言文常有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连词、量词的现象,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习惯加以增补。 如: 
  权以〈 〉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司马光《赤壁之战》) 
  译成: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 
  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书信,而译句中没有译出来,应该在“孙权”的后边加上“把曹操的书信”,语言才显得清晰完整。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译成:因此,先主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他。译句中在数词“三”后加上量词“次”字。 
  二是内容的添补。 在翻译时,有时为了文句符合现代汉语习惯,语意更顺畅,必须增添一些内容,才算恰当,如: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翻译时,就要在“何以能鼓乐也”前加“不然”,语意才衔接。
  “调”,就是调整语序、句序。翻译时应按现代汉语习惯,对主谓倒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语序调整。如: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成:寻找人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没有找到。 
  这个句子翻译不妥,因为原句是定语后置,在翻译时必须把定语放回到中心词前边,正确的翻译是: 
  寻找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人,却没有找到。再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译成: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的锋利,筋骨的强壮。 
  这个译句没有按定语后置的特点来译,正确的翻译应该是: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壮的筋骨。
  “换”,用现代汉语词语替换古义词。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义广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且不可以今义当古义。下面几例翻译均是不妥的。 
  1、是女子不好……得要求好女。《西门豹治邺》 
  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该再找个品质好的女子。 
  2、(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成: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 
  3、先帝不以臣卑鄙。 
  译成: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 
  这三句翻译均犯了以今义译古义的毛病。例1的“好”属于词义扩大。在古代是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对事、对物都可以修饰限制。译句应换成“这个女子长得不漂亮”。 
  例2的“去”是词义转移,由古义“离开某地”的意思,后来转移为“到某地去”。意义完全相反。译句中的“才到树林中去”,应换为“才离开”。 
  例3的“卑鄙”属于感情色彩变化。在古代这个词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现在是贬义词,指人的行为或品质恶劣。译句中的以今义当古义,应改为古义。 
  “贯”,是指要根据上下文语境,灵活贯通地翻译。这个“贯”就是所谓的“意译”。这往往指前五种方法都用上了还不能解决问题时。
  文言文中修辞格运用的相当普遍,有些如果按字面翻译, 往往会造成误解。如:“今治水军八十万从,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赤壁之战》)这就是一种委婉说法。明明大兵压境,杀气腾腾,却故意说得十分轻松自在。对这类句子的翻译,则要意译。
  一般说来,最后一个方法总是最有用的,有些同学看了这个方法就很高兴了,以为前五个都不行了。必须说明的是,这个“贯”不能随便使用,因为对文言文翻译而言,我们首先要“直译”(留删补调换),在“直译”不能完成时,不得已才用“意译”。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高月琴 于06-09 21:52发表评论: 第1楼
  • 老师,今天突然想看看你的文章。依旧解读的很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