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阅读

作者:武汉市第25中学 周燕  时间:2005/12/28 21:24:40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113
  材料一  ……第一次打你的起因,已经记不清了。人们对于痛苦的记忆,总是趋向于忘记。总而言之那时你已渐渐懂事,初步具备童年人的智慧;它混沌天真又我行我素,它狡黠异常又漏洞百出。你像一匹顽皮的小兽,放任无羁地奔向你向往中的草原,而我则要你接受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为了让你记住并终生遵守它们,在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失效,在所有的夸奖、批评、恐吓以及奖赏都无以建树之后,我被迫拿出最后一件武器——这就是殴打。 
  假如你去摸火,火焰灼痛你的手指,这种体验将使你一生不会再去抚摸这种橙红色抖动如绸的精灵。孩子,我希望虚伪、懦弱、残忍、狡诈这些最肮脏的品质,当你初次与它们接触时,就感到切肤的疼痛,从此与它们永远隔绝。 
  我知道打人犯法,但这个世界给了为人父母者一项特殊的赦免——打是爱。世人将这一份特权赋于母亲,当我行使它的时候臂系千钧。 
  ……孩子,听了你的话,我终于决定不再打你了。因为你已经长大,因为你已经懂了很多的道理。毫不懂道理的婴孩和已经很懂道理的成人,我以为都不必打,因为打是没有用的。唯有对半懂不懂、自以为懂其实不甚懂道理的孩童,才可以打,以助他们快快长大。孩子,打与不打都是爱,你可懂得?
  ——毕淑敏《孩子,我为什么打你》
  材料二  新华网:(方虹)来自《沈阳今报》11月28日的报道说,在不久前举办的舒曼杯(亚太)国际青少年钢琴大赛中,13岁的沈阳女孩胡丁琦一人囊括了四项冠军、两项亚军,这是这个著名国际赛事自创办以来,中国孩子取得的最好成绩。可是谈到女儿的成才经历,胡丁琦的父亲却说:如果能重新选择,他不会再逼女儿学钢琴。为了逼孩子学琴,他3年打了女儿400个耳光。
  由此,笔者想起著名的翻译家傅雷先生。傅雷先生的儿子傅聪是一位国际级的钢琴大师,胡丁琦经受的“严厉教育”,与傅聪有些相似。傅聪幼年也是被父亲逼迫着学习钢琴的。傅雷对儿子的管教非常严厉,他在楼上翻译作品,孩子在楼下练琴,中间稍有停顿,他就下来抓着儿子的头往墙上撞。这种做法不仅使孩子受到摧残,也使傅聪的母亲在精神上受到刺激。 
  其实,傅雷对于自己的教育方式有过深刻反省,晚年他在给儿子的信中说:“我也知道,从小受些挫折对你的将来多少有些帮助。然而,爸爸毕竟犯了很多很大的错误。自问人生对朋友无愧,惟独对你和你母亲感到有愧良心,这是我近年来的心病。这些天它一直像噩梦一样在我脑海里徘徊。可怜我过了45年,父性才真正觉醒”。在傅聪回信表示已经原谅了父亲的过失之后,傅雷又激动地在第二封信中写道:“我感到难以置信的高兴,儿子终于和我成了朋友,天下还有比这更幸福的事吗?我为我的儿子感到骄傲和自豪!”
  材料三  所以觉醒的人,此后应将这天性的爱,更加扩张,更加醇化;用无我的爱,自己牺牲于后起新人。开宗第一,便是理解。往昔的欧人对于孩子的误解,是以为成人的预备;中国人的误解是以为缩小的成人。直到近来,经过许多学者的研究,才知道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所以一切设施,都应该以孩子为本位,日本近来,觉悟的也很不少;对于儿童的设施,研究儿童的事业,都非常兴盛了。第二,便是指导。时势既有改变,生活也必须进化;所以后起的人物,一定尤异于前,决不能用同一模型,无理嵌定。长者须是指导者协商者,却不该是命令者。不但不该责幼者供奉自己;而且还须用全副精神,专为他们自己,养成他们有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末的力量。第三,便是解放。子女是即我非我的人,但既已分立,也便是人类中的人,因为即我,所以更应该尽教育的义务,交给他们自立的能力;因为非我,所以也应同时解放,全部为他们自己所有,成一个独立的人。
    这样,便是父母对于子女,应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
   ——鲁迅《我们怎样做父亲》
  材料四  晨报讯 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最近完成的一项调查显示,现在的孩子同自己的父母越来越疏远,甚至从不与父母交谈。该调查数据显示,约有69%的学生感到无法与父母交流和沟通,对于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烦恼和问题,42%的学生认为难以与父母交流,27%的学生表示从不与父母交流。
  1、在(材料二)中,傅雷说“从小受些挫折对你的将来多少有些帮助。”有什么样的帮助呢?你能否在(材料一)中找到原句回答。
  答:                                                                          
                                                                               
  孩子,我希望虚伪、懦弱、残忍、狡诈这些最肮脏的品质,当你初次与它们接触时,就感到切肤的疼痛,从此与它们永远隔绝。
  2、对于是否应该打孩子,(材料一)和(材料二)虽然观点不同,但是为人父母的矛盾心情都是一致的。你能体会到吗?
  答:                                                                          
  都渴望孩子能够成材,也很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当他们在成长的途中不能听取劝告时不得不使用武力,最终自己又心痛、懊悔。
  3、结合前三则材料,你认为(材料四)中所反映的父母与子女交流出现障碍的原因有哪些?除此之外,你认为还有哪些原因?
  答:                                                                          
                                                                              
  为人父母者不能理解孩子的想法,对他们成长中的问题只是粗暴的指责和打骂,而不能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不能尊重孩子,解放孩子。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