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学阅读新探——有我阅读与无我阅读

作者:商丘市回民中学 韩起忠  时间:2006/1/11 21:37:02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712
  国学大师王国维论词(《人间词话》)有“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之说。“有我之境”为“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为“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阅读,是一个走近和走进文章世界的美妙过程,对于文学作品而言,更是一个以“人本”解读“文本”的微妙过程。这中间也有“有我”和“无我”之别。
  “无我阅读”,是指阅读过程中,淡化背景,乃至舍弃背景;不预载体验,少介入外因。一切从“文本”出发,披文入境,从而最大限度地鉴赏、把玩“文本”。“无我阅读”对培养纯文学鉴赏品位十分有益,高考文学鉴赏题所要考查的也这正是此类“无我阅读”能力。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从创作角度看,许多名作名言,正是靠“文本”自身的张力、语言本身的魅力,给读者提供广阔的自由读解空间,从而使作品摆脱“初衷”,超越时空,从接受角度看,读者关注和青睐的首先是“文本”,激发联想和产生感悟的也往往是“文辞”。李商隐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之所以经久流传广为引用,其奥妙或许就在于读者舍弃了“无题”的背景,淡化了“爱情”的原旨,鉴赏回归到“就文本而文本,就诗句而诗句”的“无我”境界。
  请看下面一首唐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此诗何以吸引人?我想,妙处当在十分巧妙极其含蓄非常逼真地凸现了一个新嫁娘的聪慧。这是“无我”阅读,为鉴赏的起始层面,其实也是归宿层面。
  如果加载一下有关背景,进入“有我”阅读,则诗的情趣将别是一番。
  诗写“闺意”,而题为“近试献张水部”,诗人朱庆馀写给水部郎中张籍的。朱为一介书生,张为当朝大臣当代名人。一介书生要科举高中,出人头地,行卷名人、干谒权贵不失为终南捷径。本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以公婆比主考,巧妙而得体地献媚、探路,用心良苦,用意可谓“尽在不言中”。
  这是“有我阅读”,其特点是把握作品背景,全方位深层次地探究作品内涵。课堂教学中讲读多属此类。现代新诗鉴赏中,特别要留意时代背景,千万不要小觑那一个写作年代,有时它就是鉴赏的依据、解题的钥匙。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1999年全国高考卷)写于1938年,“1938年”让人联想到什么?由此,对“……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一类的选项就不难认同。再如杜运燮的《雷》(2000年全国高考卷),诗后注明“1948年于新加坡”,诗写于新中国诞生前夕,这就很自然地让读者体会出诗中“雷”的双关意和象征性,鉴赏也就左右逢源。
  对作品有效解读,透彻理解,“有我阅读”无疑是不可缺的。除了背景材料外,“有我阅读”还要求读者介入——以自身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积淀来佐证、参悟作品,从而做到“心有灵犀一点通”。
  请看宋诗《约客》(2000年全国高考卷):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对于“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如果“设身处地”,以我们的生活体验来推想,那么不难意会出这“闲”字之下的无奈、焦躁:夜半已过,棋友未至,听着户外阵阵蛙鸣,此时此境,有谁还会“闲适恰淡”?“闲敲棋子” 原为“闲得无聊” “闲得发慌”啊!
  诗(文学)源于生活,以生活经验、人生经历来参悟诗情诗理诗意诗趣,这是“读写”的合理“交互”,是“读写一体”的自然演绎。用“人本”精神来解读“文本”,从而充分挖掘文学作品的“人文”因素,真正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色彩”;这是目前语文教学所要倡导的。
  现在回过头再看一下古代士子的“干谒诗”,我们或许会在鄙视和哀叹之后生一些同情和宽容。且看唐代诗人孟浩然《洞庭湖赠张丞相>>. 诗前四句为:“八月湖水平,涵蓄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楼。”所写的湖,气势磅礴;写诗的人,气度非凡。对此,令人心胸荡开,浩然忘俗。诗人真不愧为山水高手归隐高士!诗后四句为:“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做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笔锋一转,由脱俗而归俗,由出世而入世。透过“文饰”的词句。我们几乎能听到诗人在疾呼“谁知我心”,几乎能感到诗人在狂想“我要做官”啊!
  此诗写于唐开元21年(733年),时逢盛世,人值盛年(44岁),诗人西游长安,属意科举,不免雄心勃发。于是借题发挥,把才情与希望一并寄赠丞相大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中国文人分裂的人格,穿过历史的隧道,藉一首小诗,活生生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谴责吗?扪心自问,我们还没有资格!在微微的摇头和轻轻的叹息中,极富人文品质的“有我阅读”会让我们极自然地原谅诗人的卑俗,体谅诗人的苦衷,并进一步体味人生的无奈。
  王国维云:“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本文借用“无我”“有我”之说,试图说明阅读是多层面多取向的,阅读的目的和方式不同,产生的效果和美感也就不同。“无我阅读”为静态阅读、纯文本鉴赏,有利艺术直觉培养,在不加负载、少添“外设”的背景下,使阅读成为怡然自得的“优美”享受;“有我阅读”为动态阅读、超文本赏析,有利于文章内涵挖掘和读后感悟生发,在占有资料、辅之经验的前提下,使阅读成为上下求索的“壮美”体验。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