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学生进行一次语文学习的“革命”
作者:湘潭县第六中学 汤立泽 时间:2006/1/1 20:24:30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527
现在,各地正在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改要求教师更换语文教育理念, 重新审视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 积极推动语文教育的改革;同时也要求学生来一次语文学习的“革命”——形成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新方式。自主,即主动,要主动地在语文实践中丰富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合作,就是要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探究,则要求善于质难问疑,深入研究并解决问题。①但是,学生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下形成的学习定势很难在短时期内发生根本转变。面对课改,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引领学生完成这次语文学习的“革命”。
语文课改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养成独立地学习语文的习惯,主动地参与语文学习的方方面面,创造性地提出自己学习语文的体会和方法。现在,很多学生在学习语文时没有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主要表现在课前不预习,即使有预习,也不主动查字典解决生字词的问题,重点词句的含义也不主动去思考、揣摩并加以理解,而是依赖于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课堂 上也有很多学生不主动配合老师活动。例如朗读课文,回答问题等非得老师点名不可,课后作业也不主动完成。课后主动阅读名著名篇的更是少见。专门阅读武侠、言情小说的倒是大有人在。在这样一种前提下进行语文课程改革,语文教师必须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培养。
首先,教师应当更新观念,明确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对话关系,不再是师讲生听,也不能师尊生卑,而应该确立互学、互动、合作、平等的关系,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学习方法。这样的课堂,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其次,应当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动态的,多角度的,多元的方向评价学生。认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形成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可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用一些新鲜调皮时髦的词语,这都可以看作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体性的体现,语文教师对此应给予积极的评价。
第三,学习语文还应该沟通课内课外与校内校外。因为生活中的语文无处不在。学生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语文,所以社会大舞台本身就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大好课堂。语文教师应经常开展语文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人生,亲身体验到学好语文的重要性和学习语文的无限乐趣。
另外,学生形成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新方式也是语文课改的要求。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是适应时代要求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学生能否接受这种方式,最关键的是要看学生会不会学习。因此,教师应当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生通过与其他学生的合作和探究,与老师的合作和探究,甚至与更多的人进行合作和探究,不但可以学到知识,增长见识,而且还解放了自己的心灵,激发出强烈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所以他们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和能力,除此之外,还有学习语文的方法,做人的道理,甚至包括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学生学会了学习,能使学生终身受益。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改的重要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应当为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新方式创造必要的条件。这样,语文课改才不至于流于形式,而肯定能实现预期的目标。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