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怎样表达才算得体——兼与闫会才老师商榷
作者:江苏省滨海中学 丁爱华 时间:2006/1/23 22:14:48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175
第4题:下列用语不得体的一项是 ( )
A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敬老院)
B超速行驶是向坟墓奔驰! (公路旁)
C生死都由命,富贵全在天。(病房内)
D一失足成千古恨。 (监狱)
提供的答案是C,这C项确实具有很强的唯心主义宿命论色彩,放在用科学战胜疾病的医院病房内显然不合适。但A项呢?“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一诗句出自汉乐府民歌《长歌行》,原诗以万物盛衰有时、流水长逝不归为喻,说明人生易老,勉励人们应当珍视时间,及时发愤,做出一番事业,不可虚度年华。这一句的意思是“年轻时不抓紧时机努力,老大无成时必然后悔空生伤悲”,如此推断,生活在敬老院的老人们都是因为少壮时没有努力,年老时才在敬老院中怀着伤悲的心情度过余生了?所以在我看来,A项也不妥当。
第6题的第①小题:一位妇女急匆匆地走进一家商店。
“五分钟前我的小儿子在您商店买了一磅果酱,可是分量不足,您怎么解释?”
售货员非常礼貌地答道:“ ”
提供的答案是这样的:太太,请您回家称一称您的儿子吧。这样的回答很有外国幽默的特色,但给人的感觉还有很强的讽刺意味,那位妇女的问话大有兴师问罪之意,而售货员的这种答语也不失为是反唇相讥,“彬彬有礼”中暗含着浓重的火药味,似乎有别于正常情况下的礼貌。
在这里,我并不是想对闫老师的文章吹毛求疵,闫老师是我未曾谋面但非常敬重的资深教师,所以还请闫老师不要见怪。我想讨论的问题是究竟怎样表达才算是得体。对于语言的得体,一般的理解是根据一定的语境条件使用恰当的语言,以符合场合、对象、时间、目的等各种要求。但真正操作起来却很复杂,笔者曾经开过一节关于语言得体的公开课,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很投入,听课的同行都认为我这节课上得很成功,倒是一位听我课的物理老师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对我说:“语言得体的标准究竟是什么,我不太清楚,但我觉得在外交场合用艺术的说法回答一些棘手的问题来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尊严,这个可以理解,但是不是一涉及到得体题,你们语文上就必须采用一些间接的拐弯抹角的说法?比如这样一道题目:某女主持人在音乐晚会上用优美的声调讲道:‘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下面我们将欣赏到获得国际比赛大奖的世界著名音乐大师贝托罗先生用小提琴为我们演奏的几首美妙的乐曲。’‘可我根本不是什么小提琴家,’贝托罗不好意思地小声对主持人说,‘我是钢琴家。’‘女士们、先生们,’主持人连忙又说,‘________________’观众席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参考答案是:不巧,小提琴家把提琴落在家里了,他现在决定改用钢琴演奏,这真是难得的机会,你们说,是不是啊?看了这样的答案,我就感到纳闷:这种失言的补救措施能算语言的得体吗?如果主持人向观众坦言承认是自己的失误就一定不能赢得观众的掌声吗?当年26岁的沈从文凭着小学学历第一次登上大学的讲台时,非常紧张,原先准备好要讲授一个课时的内容,被他三下五除二在十分钟内就讲完了,怎么办呢?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工工整整地写道:今天是我第一次上课,人很多,我害怕了。这句坦言失败的话刚刚写完,立刻引起同学们善意的欢笑和原谅的掌声。这符合不符合得体的标准呢?”
这位物理老师的一席话引起了我的深思。得体题实际上是口语交际和语言表达应用的综合考查,语文老师往往只注重对学生进行解题技巧方面的指导和训练而忽略了题目本身的出发点。这样做是不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以致造成语文圈内热闹圈外冷的局面?在2005年的16套高考试题中,有4套涉及这一考点,全国卷一考查了请柬中的称呼得体,全国卷二和三考查了敬辞谦语的得体,江西卷考查了贺卡中的语言得体,考查的范围较小,贴近生活,比较实用,答案也比较固定,减省了许多诸如应答语之类的过于灵活的答案所带来的麻烦。于是我就作了这样的猜想:是不是有些得体题的答案实在难以拿出统一的标准而使命题者采取了回避的方式?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是高中生着重训练的三大语文能力,但在实际训练中,口语交际往往显得无足轻重,因为它不直接考查。那么将来是否会增加一项汉语口语测试,以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样也便于更好地考查学生诸如得体一类的语言运用题的实际掌握情况。
以上是我对语言得体的一些不成熟的思考,究竟怎样表达才算真正的得体,有时很难给出一个绝对的标准,这也是我深感困惑的问题,或许长期以来我们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怎样解题,怎样得到高分上,结果却造成“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局面。如果我们跳出圈外,站在旁观者的角度重新审视一下,可能会有许多新的发现。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