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不相信眼泪
作者:陕西省周至中学 朱立明 时间:2006/2/22 19:05:43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480
再往前,转至不远处的一个小巷口,耳边忽然传来悠扬的吉他弹唱声。寻声一看,路边坐着一位怀抱吉他,娓娓弹唱的小伙子。听,他唱的是《丁香花》,老实说他的音色不很纯美,但他唱得很投入,很深情,很有韵味。更重要的是他的弹奏,指法娴熟,节奏感极强,和弦伴奏与歌唱配合默契,和谐自然。小伙子穿着一身牛仔,长长的头发遮住了半个脸面。他的身边铺着一张旧报纸,上面稀稀落落地躺着一元或两元的纸币。到底有多少人愿意掏钱,我想看个究竟。没过半分钟,几个中学生模样的来了,带着微笑给报纸上放了几元钱,边走边回头看;接着一对年轻夫妇又顺手摸了一元,放在报纸边;后来,一位老太太带着欣赏的表情掏了五元……约摸半小时的光景,报纸上已经有六七十元的现款。看着不菲的成果,也许还有别的原因,小伙子见好就收摊,把报纸一对折,走到一边去了。只见不远处另一个抱吉他的小伙子却匆忙坐在刚才的位置上,取而代之,开始了新一轮的弹唱。也许他们是一起来的,彼此轮换着表演。
就弹唱的水平,我猜想他们也许是家境贫寒的艺术系大学生:艺术系学费贵,便礼拜天出来拿歌声换两个零花钱吧。
这时,我想起了前面那位跪求施舍的小伙子,为什么同是求助,反差却这么大?一个跪求大半天,不得一分钱;一个短短的半小时就募得六七十元。要说当今社会人情淡薄,可人们为什么愿意为艺术生捐款;要说人性本善,可为什么那个小伙子却无人问津。那么问题的症结到底出在哪里?
也许,这一切都与市场经济有关。当今社会,市场大潮的冲击,让一部分人变得唯利是图,寡廉鲜耻,诸如各种坑蒙拐骗术,枚不胜举,而且手段匪夷所思,让人防不胜防。君不闻假公司、假产品、假信息、假广告、假乞丐、假发票、假文凭、假同情、假眼泪,甚至连处女膜也可以造假的新闻,也屡屡见诸报端;医托、车托、布托、票托、赌托、招生托、传销托的人事,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也许人们早已在上当受骗中成了惊弓之鸟,早已在内心深处竖起了厚厚的防范之墙,对各种“文明乞丐”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和戒备。
这样看来,在人们心中,那个声称“找不到工作,三天没吃饭”的说法还有多少可信性呢?或许人们早已形成了“宁可信其无,不可信其有”思维定势;再说,你只是一味地用眼泪哀求别人,而自己却没有一点谋生的能力和手段,别人也会蔑视你的。而街头弹唱的小伙子则不一样:我穷,我需要钱,我不找任何理由和借口,我拿歌声告诉大家,我是个艺术系的大学生,我需要别人的帮助以完成学业;也许,我的嗓子赶不上孙楠和毛阿敏,但我用心在唱,用我熟练的演奏告诉你,我还有一点点雕虫小技,倘若不难听的话,请发发慈悲。他很坦率,很真诚,凭技能,不做作;人们容易相信和接受,没有上当受骗的担心,经济许可的话,当然,也乐于拿钱,
或许,我们的社会生存离不开真诚和技能,或许市场经济将不再相信眼泪。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