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你一方展翅的天空

作者:天津中学 王津晶  时间:2006/3/10 6:56:43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459
  告别了白衣飘飘的大学时代,我登上了渴慕已久的三尺讲台,开始了自己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的职业生涯。在日复一日看似平常的备课、授课等一系列教学环节的周而复始之中,我一边履行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一边思索着该如何使自己的课堂成为学生解读文学、品味语言、领悟人生的大舞台,让学生恣情舞动自己的青春风采。
  带着这样的一份希冀,怀揣着满腔热忱,我一次次走进学生的目光里,我是多么希望自己能够和他们一道畅谈中国语言文学,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多么希望他们也能和我一样热爱自己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但是,渐渐地我感到了失落,因为学生对语文课的认识已经停留在记录、抄写、背诵的机械层面上,表现出一种消极、应付甚至抵触的情绪,更谈不上什么研究能力与方法。
  深深地,我感到一种悲哀,原本文学应当给人求知的欲望、做人的真理、美好的理想,应当成为花季少年追寻的精神家园,而如今却成为孩子们逃避甚至厌恶的对象,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我怎能不陷入反思之中呢?俗话说:“旁观者清”,当我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冷静的反观自己的教学实践时,我不禁感到惊讶:尽管我是一名刚刚涉足杏坛的青年教师,尽管我对自己的工作有着美好的设想,但遗憾的是,我仍然拾起了前人那落满尘埃的旧教鞭,沿袭着“一言堂”“死记硬背”等早已失去了生命力的教学模式,在不知不觉中走入了语文教学发展的“瓶颈”地带。
  要想改变不如人意的现状,空有勇气和热情远远不够,教师必须充分相信自己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求职愿望、学习能力和审美情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并积极地为学生搭建起自主学习的平台,使学生在老师悉心的指导下重新建立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为此,我结合学情的具体情况,广泛利用各种资源,创造各种条件,大胆进行了语文课自主学习模式的探索。文学小报的刊印让学生体会到撰稿、编辑、校对、排版、美化、印刷等各道工序的酸甜苦辣,散发着油墨芳香的报纸是他们智慧与劳动的结晶;“故里寻踪”的大型调研活动,为学生了解家乡天津600年的风云岁月指明了方向;每一次社会实践活动的总结,都渗透着学生体验生活后那种发现的欣喜与思考的乐趣……这些都使学生体会到文学与社会人生紧密相连,要想学好它死读书的方法显然行不通,一定要注意观察和体验生活,应当有属于自己的独到体会。
  终于有一天,我明显地感觉到,原本静默的课堂渐渐变得热闹起来,每当遇到引人深思的问题时,总能看到一只只高扬的手臂,总能听到此起彼伏的争论声,原本涣散的目光,变得炯炯,原本紧蹙的眉头,变得舒展,我知道,学生开始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兴趣。
  有了兴趣只是学习的第一步,语文学习同样离不开广泛地阅读、仔细的辨别、深入地思考、准确的表达等基本学习能力的培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理所应当教会学生研究语文的方法,这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必经之路。
  于是,利用学校开设的图书阅览课,我开始引导学生进行专题阅读并撰写微型论文的探索。起初,大部分学生的选题局限在对教材内容的延伸理解方面,少数学生选择了民俗文化等比较容易把握的课外知识上,但我深知,迈出自主选题的这一步对早已习惯了老师怎么说自己怎么做的学生来说已属不易,作为教师,我应当为他们送上鼓励。明确了选题,结成了小组,大家自主分工、查询资料、遴选观点、撰写论文、打印装订,方方面面亲力亲为,体验着学术研究的辛苦与分享成果的乐趣。当然,学生们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纷纷求助于我,但我没有像以往那样代替学生解决问题,而只是谈谈自己的想法,给予建议,引导学生自己化解在研究中出现的疑难,我想,这也是一种很好的锻炼吧。
  如今,学生的图书阅览课更是上的有声有色,他们早已不满足于课本知识,而是放眼于广阔的社会生活:“短信长说”、“双语教学”等热门话题早已成为大家讨论的焦点。这让我深深地感到,学生的求知欲一旦被激发起来,他们将焕发出极大的创造力,并时刻带给我们以惊喜。那么,作为教师的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习的主人翁呢?
  文学巨匠巴金先生曾讲过:“把心交给读者”,这不仅体现了作家对于读者的尊重与信任,更体现出一种智者博大的胸襟与情怀。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的服务对象是学生,我们同样应该以一颗真心去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相信学生对知识的真诚渴望,尊重学生自主的权利,为学生的自由发展搭建广阔的平台,送给学生一方展翅高飞的蔚蓝天空。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