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中科大校长:国家不应长期特殊关照北大清华
作者:不详 时间:2006/4/13 17:15:32 来源:南方新闻网-南方周末转载 人气:1790
南方周末:建设重点大学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纪宝成:“985工程”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的方针是对的。1954年,中国就建起了6所重点大学,人大、北大、清华、哈工大、北医、北农都在其中……1960年代就有几十所重点大学了,到1978年就有上百所了,然后才有“211工程”,才有“985工程”。
南方周末:您认为建设重点院校这种政策本身是合理的吗?
纪宝成:这在任何国家都是的。我们叫重点,人家叫名校。
南方周末:但名校和重点的不同在于,“名校”是百年老店,是自己一点点发展起来的,恕我直言,像中科大、人大这样的学校可能在一两年内就树立起自己的地位,而这是一种倾斜的结果。
纪宝成:那不能这么讲。人民大学是从延安时代的陕北公学发展而来。当时全国那么多知识青年,那么多著名学者奔赴延安,到1950年组建人大时也已经有十几年下来了,很多精英都集中在这个学校。中科大是科学院建的,科学院的多少精英都为这个学校的发展出过力。这两所学校也是几十年的老店,也是一点点发展起来的。
南方周末:它们当年享受的待遇可能就是今天清华、北大享受的待遇。是否存在这样的问题:“重点高校”这个谱系的存在本身就不是那么合理的,有“重点”就有“非重点”,而重点势必从国家获得更多的资源。
纪宝成: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中国有1000多所高等学校,每所学校都是同样的投入这是不可能的事情。研究型大学大约只有几十所,然后是普通高等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对这些学校分类进行投资和指导,我认为这应该是允许的。在同一类型的学校里,政策应该是基本平等的,但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也不排除国家特殊重点建设什么东西。因为,高科技、重点人文学科的研究是不需要全面开花的,在有基础的地方投入可能费用最小、效果最明显。
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发展怎么平衡?
南方周末:您的另外一个观点“教育的不公平实际上是地区差异、城乡差异、收入差异等多层原因造成的,解决这个不公平的问题的时候,眼睛也不能盯在教育部门上头”,那在您看来,社会其他部门可以做一些什么样的配套的事情呢?
纪宝成:经济发展不平衡,要求教育平衡是很困难的。经济发展的差距在城乡、地区之间是客观存在的。这就要靠国家财政进行再分配,要支持这些地方的教育,创造出教育大体平衡的环境。什么叫“大体平衡”就是在基本投入上各个地区的学校是一致的,同时对不发达地区要采取特殊的鼓励政策。
我对兰州大学有特殊的感情,我既不是甘肃人,我也没有在兰州大学读过书、工作过,我只不过认为,兰州大学原来是我们国家非常优秀的一所大学,但是由于东西部差距,孔雀东南飞,它的优秀教师都到东部来了,最优秀的毕业生不肯留校,多么痛苦,兰州大学的书记校长怎么办?国家应该通过政策倾斜,在经济利益、事业平台方面给它创造出不低于清华北大的条件——这是需要政府出台政策的。国家应该给不发达地区更多的支持。
南方周末:但现在恰恰相反,因为要地方配套嘛,经济欠发达地区,比如安徽、陕西、甘肃的地方政府可能就拿不出这笔钱。
纪宝成:教育部制定与地方政府共建高校这样的政策是有一番苦心的。从教育部来讲,是想动员地方政府更多地支持高等教育,我认为这是应当肯定的。
中国教育一塌糊涂?这个信息不准确!
南方周末:您在当司长的时候,对高等教育的投入问题,和您当一个大学的掌门人的时候有没有什么不同?
纪宝成:我的观点是一贯的,在教育部的历次会议上,我都提出反对教育产业化,我认为“教育是产业,但不能产业化”。至于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应该以政府投入为主,同时学校多渠道筹集办学经费。
我认为对高等教育的拨款机制应该进一步研究,制定出详尽的标准,按照标准拨款。现在我们国家也是这么做的。现在中央财政对高等教育是按学生数量拨款,比如综合性大学每个本科学生年拨款标准是6600元——这是一视同仁的。但我认为,拨款标准还可以再多一些,现在比较单一,比如还可以按照硕士点、博士点、国家重点学科这些类别来制定拨款标准,然后根据它们的数量多少来进行拨款。总之,按照拨款标准来拨款是法治,大家不会有意见的。
但国家这么大,总会有特殊情况,所以还必须有专项拨款。不过应该扩大标准的比例,缩小专项拨款的比例,不要什么都搞专项。
有了标准,评估也有了依据。
我还有一个观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之间应该有适当的竞争。过去我们还有比学赶帮呢。但是这个竞争不能完全由市场来竞争,兄弟院校之间也应该还有合作,而且学术探讨是没有止境的,不应该形成剑拔弩张的关系。过去的情形是,北大的本科生到人民大学读研究生,人民大学的本科生到北大读研究生,清华的本科生到人大上研究生,当然人大的本科生到清华上研究生就比较难一点,因为理工向人文社科转相对容易一些。这都是很正常的。但是现在,把清华北大捧得过高,这两所学校的学生认为到其他学校读研究生没面子。这样办世界一流大学是不可能的事情。
首先要从政府、从舆论、从新闻媒体扭转这种局面。
南方周末:您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判断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成绩是主要的”,但是近两年对高等教育的反思和批评却越来越多。
纪宝成:涉及到老百姓自身利益的事,老百姓看到了,自然议论就比较多。
我认为中国教育改革成绩是主要的。比如,办学体制,过去中国就是国家办学,没有民办,那么现在容许民办,这就是一个进步,这是需要解放思想的。
第二,管理体制。原来中央60个部委都在办学,再加上地方办学,条块分割,严重压抑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到了2000年,中国基本上形成绝大多数部委不办学,只有特殊几个部委办学的局面,形成中央和省两级办学,两级管理。这是1952年、1953年院系调整之后最大的管理体制改革。
南方周末:我有一个稍微跟您不大一样的看法。以中科大为例,中科大根据自身特色坚持不扩招的原则,据说跟中科大有两个婆家——一个是教育部,一个是中科院——而这两个婆家对扩招问题的看法不尽相同有关。是不是跟一所高校有关的利益群体多元一点,这些群体之间形成补充和制衡的关系,对这所学校的发展更有利?
纪宝成:中科院跟其他部委是不同的,因为它是一个研究机构,本身是个学术单位。中央各部委就不一样,财政部办学、化工部办学、机械工业部办学、商业部办学,它们是按照部门的要求来培养学生的,而不是按照学科的需要来培养人才,结果一个部里头,从部长到科长咱们都是校友,这种状况怎么得了?市场经济是面对社会办学的,不能仅仅面向部门办学。中国保留了几个特殊的部门办学,外交部保留了,国家民委保留了,体育总局保留了,因为这些学校的生源、培养过程和使用过程特殊。教育部管了一批直属高校并不是部门办学,教育部的学校就等于是中央的学校、国务院的学校,只不过委托教育部来管理,它培养人才不是本系统使用,而是为全社会服务的。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