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中科大校长:国家不应长期特殊关照北大清华

作者:不详  时间:2006/4/13 17:15:32  来源:南方新闻网-南方周末转载  人气:1787
  回到“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革成绩是主要的”,另一个体现就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很多专业是过去没有的,很多老专业的教学内容、培养目标都有很大的变化,这是不容否定的。
  一些媒体的报道是有偏差的,说中国的教育全部是应试教育,我认为不一定。比如,我们人大执行教育部的指示,每年有1%的体育特长生,1%的文艺特长生,我们还有推荐生,有5%的自主招生——这些都是对统一考试同意录取的有力补充。
  我们人大的国学班就实行自主招生。全国有1081人报名,我们只选择了60多人到学校来考试。从来参加考试来看,确实是高水准的,有些学生的面试甚至比某些硕士研究生考生的面试成绩还要优秀。这就说明简单地把我们的中学教育统统说成应试教育——这种说法不一定成立。
  “成绩不讲跑不了,问题不讲不得了”,大家有问题意识是好的,但是不能因为问题把成绩都否定掉了。认为中国教育一塌糊涂,这给老百姓的信息是不准确的。
  所以我认为,教育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有许多方面不到位,新情况新问题又不断出现。因而改革没有止境,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像刚才我讲到教育投入的问题就需要完善,而且我觉得教育投入应该有更根本的举措,它应该纳入人民代表大会去审议,应该纳入法制的轨道。
  我坦白告诉你们,其实前200名学生都没有差别,前200名跟前10名没有什么差别。你要换一套卷子的话,排序就变了。是偶然性造成的。所以我并不相信高考状元什么的。我们能招前200名的学生就行了。
  南方周末:生源大战由来已久,但是近几年越演越烈,这和扩招有关系吗?
  朱清时:本来中国的考生很多,能够入学的是有限的,照理不应该存在生源问题。现在出现这样的问题,一个原因是扩招,有些学校变得很大,过去可能一年只招两三千的,现在要招六七千以上,这样一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他们的招生就成了很大的问题。另一个原因是“合并”。有些学校是好几个学校合并的,它合并前的各个学校的水平是不均衡的,有高有低。合并后用一个名字招生,问题就出来了。因为大家会想到合并之前的那些学校并不太好。这些学校为了收到高分的考生,就要卷入招生大战去了。
  南方周末:据您所知,招生大战里头有哪些不正常做法?
  朱清时:很多地方、很多中学,都把考上清华、北大作为政绩。甚至规定如果有一个学生考上清华、北大,给学校和老师发多少奖金,很多学生不是为他自己考,而是为他所在的中学考,为他所在地区的当地政府考。这就等于把很多优等生引到一个不切实际的、非常窄的桥上去了。这就造成全国只要是好一点的高中,它的优等生都想去考清华北大。
  现在有些学校有高四、高五,就是指复读的学生。这种现象的危害非常大。我们国家的中学优质的教育资源很有限,你呆在那儿一年不走,就意味着同样的优质的教育资源,你的弟弟妹妹就享受不了。
  实际上北大清华也是受害者,这样的复读生大量涌进它们学校去。对它们来讲,也是不情愿看到的。他们可能高考考了好几年,就是拼命施肥料,施到后来,本来这一遍肥料可以亩产700斤,你施两遍肥料能变成亩产800斤,施十遍肥料变成亩产850斤。所以最后那50斤要多施好些遍肥料。这个是很悲哀的。一个是对一个学生施的肥料本来可以供几个人成才用了,结果他占了位置不放,让好多年轻人没法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另外一个就是,这些学生施肥施得多,上了清华北大,他也并非优质的人才。
  另外,北大清华去招生,地方政府很多做手脚,让它们先招,它们选招剩下来的学生档案,才投给其他学校。比如有个省,就让学生填两份志愿表,一份志愿表上完全填北大清华,这份志愿表就悄悄地先送给两所学校,如果录取了,第二份志愿表就不投了。没有录取上,就把 第一份志愿表撕了,把第二份志愿表做正式的投给其他学校。
  我们的社会文化就是简单化
  南方周末:报上的标题是清华北大“掐尖”,但您在里头举的例子都是地方学校、学生和家长的做法。
  朱清时:标题是这些媒体自己加上去的,不是我的原意。我并没有炮轰清华北大,清华北大是一流高校,我跟它们有很好的关系,对它们也很尊重。我并没有任何批评它们的意思。我说的只是社会上、教育界的现象,这种现象不应该由清华北大来负责任。
  南方周末:似乎也不应该是家长来承担被批评的责任。
  朱清时:家长是被误导了。他们不了解情况。他们当然是希望自己的儿子受到最好最好的教育,都想当状元。
  南方周末:如果我们追根问底的话,谁应该为此负责?
  朱清时:真正要说责任的话,我们的社会文化就是遇到事情就简单化,用“指标”作为评价体系。比如说评科研成果,就开始数论文篇数。整个社会容易追求一些浮躁的、容易理解的指标。本来上北大清华是好事,但是把它扩张到一定程度就变成泡沫了,掩盖了很多真实的内容,本来的好事都畸变了,就变荒谬了。弄到现在,很多地方政府和学校都把考上清华北大学生的数量作为自己的政绩。
  南方周末:我们可不可以追问一下,为什么地方政府会以考上清华北大作为政绩,而不是以——比如说——考上中科大作为政绩呢?
  朱清时:我想这是一种浮躁心态。最近几年,北大清华被媒体宣传得多,它们在北京,被国内外注意得多。1996年以前,中科大招生分比清华北大还高。1970年代和1980年代,中科大的考分最高;1990年代中以后就开始转向,清华北大的分数线一下子就升上去了,中科大就挪到后面去了。而清华北大分数线的大幅上升,不是它们的教学水平、教学队伍有大的上升,而是像炒作明星一样炒作上去的。
  南方周末:为什么媒体要“炒作”清华和北大,而不是其他学校?
  朱清时:这是因为中央领导在北大清华讲了话,然后教育部要把它们两所学校变成重中之重。这是一种政府行为。媒体的作用就是,一看到上级领导的态度马上就去跟,越跟越烈,越炒越烈。
  南方周末:您指的是“985工程”吗?
  朱清时:这只是其中之一。在“985工程”里,国家在3年里给了这两个学校18亿——这是额外追加的投入,正常的教学经费还不算。然后给复旦大学、南京大学12个亿——教育部给6个亿,地方政府配套6个亿。中科大,教育部给3个亿——因为我们不是教育部的直属高校,再让我们直属的上级单位中科院和安徽省各配套3个亿。因为安徽省的财力非常困难,安徽省的3个亿就基本上没有兑现。
  南方周末:家长和地方学校的选择,您觉得纯粹是一种盲目的行为,还是作为一个经济人的很合理、正当的选择呢?
  朱清时:这个是简单化的理解。家长被媒体误导后,就认为考上北大清华回报高。实际上他们不知道这个是假象。
  南方周末:为什么是假象?
  朱清时:第一,北大清华在某些领域是一流的,但也有好多领域水平不高。比如清华的工科肯定是一流的,但是清华最近几年才建立理学院、法学院、医学院,这都不是一流。就说医学院吧,协和医科大的水平肯定比它水平高多了,国内好多医科大学水平都比它高,清华医学院可能国内二流都算不上。再比如,清华的法学院,是它过去从来都没有的,是从其他高校挖了一些人过去建的,那它比起人民大学肯定就差远了。清华的理学院比起中科大要差很多,因为理学院有好多骨干就是从中科大挖过去的,所以我们很清楚。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