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的师德内涵及其实施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这其中,“以人为本”观念的提出,令人耳目一新,也发人深省。
作为在新世纪中思考和实践的主题,“以人为本”正成为是教育的自觉意识,也赋予了师德建设新的内涵。
一、“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是在社会生产力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在所有教育资源中,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曾有先哲说过:“学校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它一代代教师的质量。”也就是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没有一流的教师,很难培养出一流的学生,要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需先有德才兼备的教师。教书育人,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以教书为基础,以育人为目标,德育教育往往贯穿于知识教育中,而不是单纯的政治说教。21世纪被称为知识的世纪,教师应该具有深刻的知识内涵和高尚的道德,一个知识浅薄没有科学视野的教师不可能有道德影响力,更谈不上去塑造人才。因而,以德求师,发挥教师的主体精神和创造性,确立教师的核心地位,将以行政管理为主线的管理方式转到“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上来。
其次,以学生为本。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延续发展,是通过培养社会所需人才来实现的。教育发展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自我发展的需要。教育面对的是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教育的目光逐渐从智力领域拓展到非智力领域,从一味关注学生的知识积累和能力培养等智力因素发展到关注学生思想,信念的确立和人格德行的培养等非智力因素,使人们对教育的功能有了重新的认识,从而确立现代教育的新观念: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这是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是实现科学、人文、创新的统一。如何把学生放在中心位置,摸准学生的思想脉络,了解他们的愿望与要求,用教师广博的学识和道德魅力,将“传道,授业,解惑”做到最佳,是教师工作的重中之重。
再次,重视人的自身的发展,通过教育文化的传递、内化、选择和创新,将个体的发展同个性发展统一起来,将个体的人文精神同科学精神统一起来,充分挖掘个体的智能,使之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正确地进行知识选择和创新,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自主的尊严和自身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快。
二、师德内涵
首先,师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教师在从事教育过程中形成的较稳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教师的师德是履行自己崇高的社会职责的重要保证。师德做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必然受各种社会因素制约,时代不同,社会性质不同,其师德标准也截然不同。就师德内涵而言,包括广义和狭义两层含义。广义的师德是指对教师个人道德的全面要求,要承担起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神圣职责,教师对自身的学识、道德、人格要有更高的要求,教之道,德为先。要自觉为人师表,做道德的表率。狭义的师德是指教师的职业道德。忠诚教育事业、敬业爱岗,对教育尽心竭力,爱护学生,遵守学术道德处理好事业需要与个人利益的关系。
其次,师德具有特殊性。教师职业是一种神圣的职业,教育发展到今天,教师做为一种专业职业,承担着向受教育者传递人类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所需人才的重任。教师虽然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但却通过自己的教育行为向学生提供创造财富的动力,促进学生的道德、情感、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发展。教师不仅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而且是人类灵魂的塑造者,是大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师职业道德做为一种道德力量,将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由于教师的劳动价值体现在开启心智和塑造人格,使其职业道德不仅仅是个人行为,而联系着整个社会,联系着人类历史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这就决定教师的特殊性。
再次,师德的内容。从师德发展的角度看,任何一个时期的师德标准都是经过千百年来不断的扬弃,并在教育的客观规律下逐渐形成的,师德要素主要包括:敬业思想、科学态度,创新精神,爱生情感,名师信念,合作意识等等,敬业思想是指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追求;科学态度与创新是指教师与自我的业务关系。科学需要创新,而创新必须要有科学态度。教育担负着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重任,科学知识、专业技能、人文素养、社会交往,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是大学培养大学生的重要目标,这就要求教师不但有博大精深的学识,而且要有德高望重的操行,应该是追求知识,献身学术的模范,用自己执著与献身精神感染学生,培养起学生对知识与科学的神圣感和崇敬感,用自己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感染学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与作风,用自己独立思考,对真理的坚持,人格的魅力感召学生,引导学生遵守严格的学术规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因此,作为教师应自觉意识到自己的每一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都是一种教育。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教重于言教。只有为人师表,学术精湛,品德高尚,堪称楷模,才能无愧于教师的神圣称号。作为教师只有具有深厚的爱生情感,与学生心心相印、才能达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只有教师自己树立名师信念,使自己具有高尚的师德,高超的教学技艺,高水平的教育教学科研能力,学生才能折服,也只有具有良好的与他人相处的合作意识,才能有凝聚力、向心力,发挥团队作用。
三、尊重个性,因才施教
过去,我们在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常常自觉不自觉地将“人”视为灌输的对象,教育活动流于形式主义,活动方式简单化、程式化,往往忽略时代变异和未成年人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因而成效甚微,甚而留下一些负面影响。
“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则是将“人”视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体,以人的健康和谐发展为目的,强调的是“教育”和“引导”而不是“灌输”,这就为新时期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就是要一改过去陈旧的思维模式及习惯做法,坚决摒弃那些令未成年人反感的老调门,老套路,积极地研究新形势,新问题,新特点,以未成年人乐于接受的方式激活他们内在的精神需求,促进他们主动健康地向上发展。
诚然,这对从事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各方人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认为“吃透”“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则是至要前提,否则,即或有意“加强”、“改进”,结果也可能是“加而不强”、“改而不进”。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加强和改进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我认为要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育人观念,着力激活学生内在的精神需求。我认为,环境、信息等是学生思想道德的外部成因,而学生的精神需求则是学生思想道德形成的内在因素。人(包括学生)的精神需求在层面上是具有多样性的,也就是说,人们通常都希望自己的社会活动能得到“承认”、“欢迎”;自己被“尊重”、被“推崇”、被“欣赏”等等,学校德育工作就是要想方设法地激活学生的这种精神需求,使之成为学生的行为动力。
2,建立知行统一的德育机制,着力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可建立和完善学生党校、团会、班会等德育工作机制,经常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探讨破解良方而不求统一答案,在进行“养成教育”“规范教育”的同时,还要坚持进行“磨炼教育”和“体验教育”,建立社会实践的基地,组织学生深入农村、企业、部队,让学生真实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进步,也感受改革中的困惑,开放后的困扰,让学生了解他们将要面对的社会和世界。
3, 完善“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着力优化育人环境。
学校、家庭、社会是学生思想道德形成的客观环境,完善“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网络,不断优化育人环境,是学校开创德育工作新局面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要注重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将学校面对学生的心理疏导教育延伸到家长,指导家长尊重学生的个性,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不断优化育人环境。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