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个月,语文备考做什么
作者:佚名 时间:2006/5/8 17:01:58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000
语文备考的最后一个月做什么?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一、 明晰要点
这里指的要点,是针对考点的解题要领。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复习,我们已经对解题要领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常言说:“学时一大片,用时一条线。”我们能否在临战的一个月,把自己平时所学所练加以整理,使之“一线穿珠”,在头脑中明晰化,是我们能否在考场中加以有效运用的关键。
怎样做到对解题要领明晰化呢?
有两种途径:第一种是“纵向整理”,按照《考试说明》的顺序,逐一落实考查点相关的知能要点和解题要领。第二种是“横向整理”,按照高考语文试卷的结构安排,逐一落实每道题的解题要领。不论采取这两种途径的那一种,目的都是要做到“心中有类型,脚下有路子”,从把握规律的角度来强化知能,争取考试的最大自觉性。
对解题要领明晰化的要求是:首先,对考查点要清楚。其次,对题目的类型要清楚。然后,对相应的解题要领要清楚。举例来说:对“正确识记现代汉语的字形”,即考卷中的辨识词语中出现的错别字,
要清楚考查常用常见字,重点考查同音字、形近字,解题要领应掌握“六个借助”。
以近年的北京试题和全国试题为例:
1.借助“以义定形”。“和盘托出”是正确的,不应该是“合盘托出”,因为“合起盘子托出”讲不通,“和盘托出”的“和”有“连带”的意思,这里就讲通了。2001年的“食不裹腹”,从意思上看不应该是“食物包裹不了肚子”。应该是“食物充实不了肚子”
,“果”是“充实”的意思,应写作“食不果腹”。
2.借助“字形分析”。如2001年的“凋敝”,如果用“蔽”,草字头,表示草很多,遮盖住了,和“凋”就配不起来,因为“凋”表示草木花叶脱落,所以应该用“凋敝”。
3.借助“以音定形。例如2002年全国卷的“随声附合”的读音应为“suíshéngfǜhè”,如果能够正确掌握读音,就可以据音定字。
2001年的“气慨”中的“慨”,如果感到一时拿不定主意,可以把“慨”这个字分离出来,读kǎi,由此可知“气慨”是错的,应该改为“气概”。再举一个别的例子,“渲泄”,根据“渲”的音调为四声,可推知“渲泄”的写法是错误的,因为我们从来不读为“xuàn
xiè”,而读“xuān xiè”,推知应为“宣泄”。
4.借助“邻里相推”。例如2001年的“融汇贯通”,如果拿不定主意“融”是否正确,可以和“通”组成“通融”,可知“融”是对的。如果拿不定主意“汇”还是“会”,可以前后看看“融”“贯”“通”都是“通”的意思,由此可知应该选“会”而不选“汇”。
再举一个别的例子:“金碧(壁、璧)辉煌”,用“壁”字无法说通,因为我们知道“金碧辉煌”不是“金色的墙壁十分辉煌”的意思。“璧”字就更说不通了,“璧”是一种玉,“金碧辉煌”当然不是“金色的玉十分辉煌”的意思。“金色”与“碧色”搭配,正好是原意,由此选定“金碧辉煌”。
5.借助“重新组词”。例如2001年的“响彻云宵(霄)”,可以通过组词来判断:“元宵”“宵夜”等等都和“晚上”有关系,可知不应取“宵”而应取“霄”,写作“响彻云霄”。再举一个别的例子,“精兵简(减)政”,如果一时拿不定主意用“简”还是用“减”,那么可以用“简”字重新组词,组成“简化”“简约”“简单”“简要”。再用“减”字重新组词,组成“减少”“减价”“减弱”等等。由此可知,用“减”说不通,应选“简”而不选“减”。
6.借助“语法分析”。例如2002年的北京卷中的“象样”,两个词素之间是动宾关系,由此可知“象”应该改为动词“像”。“绿荫蔽日”中的“荫”,由于前面有“绿”修饰,应该是名词,所以应该改作名词“阴”,而不应该用动词“荫”。
二、化解难点
临近考试,应该对自己尚未有把握得分的“难点”加以最大程度的化解,做到能够在考场“化难为易”。下面以“古代诗歌赏析”为例:
化解难点的要领是:“一个思路,一个方法,一个口诀”。
一个思路是:诗歌鉴赏题的总思路:“语言—意象——意境—— 主旨(情感)”
一个方法是:从原作中找根据。
一个口诀是:
鉴 赏 口 诀
从题目认识对象
从字面读出感觉
从注释破解难点
从作者了解背景
从原作找到根据
从题干得到启示
从首联找到特点
从尾句参透主旨
从景物把握情感
从意境洞察心胸
下面再解释一下什么是“从原作中找根据”。2002年全国卷中的题目是: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这道题猛地一看挺难,但是只要掌握了“从原作中找根据”的解题思路就可以“化难为易”。解答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从原作中的第四句“何人不起故园情”可以得到启发。解答“是否同意‘关键’之说”,应该从原作中的第一句“声”到第三句“曲”和第四句“情”看出“折柳”是从“声”“曲”过渡到“情”的关键,就找到了解题的思路。也可以从第三句中的“闻”字上做文章,是“闻折柳”方起“故园情”,所以“折柳”是关键。
由此可知,碰到难点,不要漫无边际去想,要到原文中去找解题钥匙。
再拿一般认为是难点的“扩、压、选、仿、换”语用题来说,“扩展语句”应先弄清语言逻辑,也就是先弄清“根据什么”,再弄清“应该说什么”,也就是先弄清内容,然后才能弄清“应该怎么说”,也就是弄清语言形式。只有先弄清扩写部分的内容特点,也就是特定情境,才能弄清其形式特点,如果把这个总思路弄颠倒了,就容易答错。
“压缩语段”的能力主要是信息筛选能力(提炼)和整合能力(概括)。解题要领是先弄清需要压缩的对象,也就是“压缩什么”。在2001年此题中,先要弄清压缩的对象是“地宫开启过程”,否则极易造成压缩失当。再弄清怎样压缩,也就是“压缩的两种基本方法”——抽取和抽象。
如“将关于地宫开启过程的文字进行压缩”是通过“抽取”来压缩。按照施工程序,抽取出四个要点:“移开地宫口的巨石露出盖板”、“清理盖板”、“绘图”、“撬开盖板打开地宫”。把这四个要点合理安排表达出来就是:先移开地宫口的巨石露出盖板,然后清理盖板并绘图,最后撬开盖板打开地宫。由此可见,弄清对象,理清要点,是提炼型压缩的关键。
“压缩语段”的另一大途径是把具体内容加以抽象概括。例如1999年的第26小题“根据信息产业部在新闻发布会上所传出信息的要点(包括价格变动状况),拟一条一句话新闻”,首先要弄清需要重新整合的几个具体对象:①时间②项目.③调价。其次要弄清每方面信息的概括意思,分别是“3月1日”,“电信费和邮资”,“价格有降有升”。通过“抽象”来压缩,表达出来就是:电信费、邮资3月1日起调价,价格有降有升。或:3月1日起邮资上调,电信费有升有降。由此可见,弄清对象,抽象表述,是概括型压缩的关键。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的解题要领是高度重视设题上必有提示因素和限制因素。如果不重视提示因素,就找不到解题思路;而忽视限制因素,是错答的重要原因。
三、突出重点
从高考语文试卷赋分的角度看,作文是“半壁江山”,所以应该是备考的重点。最后一个月不但不应“撒手不管、听天由命”,反而应加大训练的力度。
在一个月当中怎样才能练有成效呢?
先要确定训练方向:现实、理性、人文。
再确定训练的重点:
1.继续重视增强审题能力,尤其要理解题目中材料的意思和作用。
2.以训练“选点”能力为主。
① 选点要正确(不落话题之外)
② 选点要集中(不要贪多致滥)
③ 选点要新颖(不要落入俗套)
3.注意收集作文材料。尤其注意收集有关“人的修养、人的发展”方面的材料,注意做到“材料新鲜”。考场中手中有材料和手中没材料,写作效果会大不一样。如果感到不知收集哪个方面的材料,可以参阅以下的作文话题,注意搜集适合以下作文话题的材料:
1.“人的世纪”
2.“做人”
3.形象
4.自我设计
5.精彩/亮点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