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8570字。
2006年高考备考专题讲座
(华中师大一附中 胡国华)
解读2006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
2006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修订说明(非正式版)
一、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
能识记基本的语言知识,掌握常见的语言表达技能。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在考查目标上没有变化,要求仍然是着眼于语言的运用,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考名词术语。
1.识记 A
① 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
语音的考查只要求识记字音而不要求拼写。从试题看,这一项内容的考查重点不在声调上,范围也以常用字为主。
② 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
“现代汉字”指现代汉语用字。
“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包括区分形近字、同音字,不写错别字等(包括对写作的要求),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功。
2.表达应用 D
①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在实际使用中问题比较多,甚至包括新闻报道、学校教材等正式的书面资料中,标点符号的使用都比较混乱,因此在高考中考查标点符号的用法确有一定的困难。不过由于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先后多次正式颁布了作为国家标准的《标点符号用法》(国家出版总署1951年9月,国家语委、新闻出版署1990年3月,国家技术监督局1995年12月),因此标点符号也是有“法”可依的,至少有些最基本的规定还是需要严格遵守的,这也正是出这类题目的依据。换句话说,试题中出现的正确和不正确的标点符号用法都是比较明显的和没有什么争议的。而目前尚未规范或者有争议的某些标点符号的用法,当然不会也不应出现在考试题目之中,即使句子中涉及到这类问题,在考点上也应该回避。
高考对于标点符号的考查,一般带有较高程度的综合性和技巧性。
②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正确理解词语(包括熟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能根据语境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等。其中不仅有词语(包括熟语)使用是否正确的问题,还有是否使用得更好的问题。
③ 辨析并修改病句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这一项内容的考查,可以用客观性试题,也可以用主观性试题。辨析病句的考查一般使用客观性试题,修改病句的考查一般使用主观性试题。
④ 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扩展语句”考查的是扩展、丰富语言信息的能力。主要题型有:将若干词语合理地扩展成一句话或将一句话扩展成几句话。
“压缩语段”考查的是将一段话进行正确地提炼、概括、压缩的能力。
⑤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选用、仿用、变换”都是指操作,是重要的语言表达技能。
这类试题呈开放状态,没有固定的答案,目的在于激活学生平日头脑中积累的材料。学生答题,不可能全都与参考答案一样,只要符合科学性原则就应视为达到要求。
⑥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
语言表达“简明”指能够删掉多余的语句,消除歧义。
语言表达“连贯”指能够调整语句之间的顺序,注意前后照应和衔接。
语言表达“得体”指能够恰当地使用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
⑦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常见的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常见修辞方法规定了8种。这8种修辞方法中,“借代”虽然没有列在教学大纲里,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