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立意创新招术——多角立体法
作者:不详 时间:2006/5/16 20:31:49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324
常用立意法有以下三种:
一、顺向立意法,即根据材料的中心,联系实际,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这些观点和主张是对原材料中心的具体化。如2003年高考作文,依据《智子疑邻》的故事,提出自己的主张:不能凭感情亲疏远近认知事物,感情阻碍人对事物的认知。
二、逆向立意法,即以原材料的中心为对立面,提出与其相反的观点。如2003年高考作文,也可这样立意:感情是促进人正确认知事物的催化剂,正是人有了感情亲疏,才能加深和促进对事物的认知。
三、辩证立意法,即换一种眼光,变换一个角度看原材料。这是一种辩证思维。它提醒我们多从事物的不同侧面来思考和分析,进行多角度的审视。如论述学习“苦与乐”,一般同学会说学习是苦的,只有先吃苦然后才会快乐。“换一种眼光”呢?对“苦与乐”的认识是因人而异的,有人认为苦的事,有人却乐此不疲;有人认为乐的事,有人却认为苦不堪言。吃不着苦的苦比吃着苦的苦还苦,是心灵之苦。这样认识立意就会比前一种观点更高一筹。
例文一: 世界因多彩而精彩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世界因万物而多彩,因多彩而精彩。在这个多元又多极的世界中,每一天都有新鲜事物产生。很多问题本来就没有一定的答案,如果有,也只有高下之分,而无对错之分。何必去穷究根底,追求统一呢?还记得历史课上那个教完古代史后的必答题:你最喜欢哪个朝代?答案是无奇不有,让老师眼花缭乱。谁也没有想去评出一个大众化的“最爱”,那本身就是无益之举。何必要统一呢?“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呀!战国时的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秦时的明月汉时的雄关,三国的鼎足之势,西晋竹林七贤的隐逸,还有唐的风华与宋的儒雅,元的四海归一及明清的肃穆庄严。无一不美,无一不留下千古的传奇。
所以我说:历史因多彩而精彩。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吟咏徐志摩的佳句,我也轻轻掀开文学神秘的面纱。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放,李商隐“留得残荷听雨声”的低沉,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旷达,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各有千秋。
所以我说:文学因多彩而精彩。
你可以在梅雨潭边感受朱自清描述的绿色的陶醉,你也可以在西湖边聆听柳浪与黄莺的对答;你可以小桥流水人家,也可以古道西风瘦马;你可以手持长剑,独立朔漠,感受“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你也可以手握画笔船头赏花写韵,领略一下“斜风细雨不须归”的闲适。从西域到东海,从朔北到江南,绮丽的风光给世界增添一抹耀眼的亮色。
所以我说:自然因多彩而精彩。
何必再去争论红楼中的花魁呢?不正是有了宝钗的端庄,黛玉的优雅,湘云的开朗,妙玉的清高,熙凤的泼辣,晴雯的俏丽,紫鹃的聪慧,平儿的细致,大观园才得以流光,《红楼梦》才得以溢彩吗?不正是因为有了各种个性迥异的人,才构成了这么丰富的社会吗?
所以我说:人类因多彩而精彩。
……
是的,太多了。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那就借我一双慧眼吧!用它,去领略春华、秋实、夏炎与冬寒;用它,去笑对阴晴圆缺、云来雾往。
只因我相信,只有万花齐放,才是春满人间,那又何必追求一枝独秀呢?
因为世界因多彩而精彩!
点评:这篇美文联想丰富。采用立体思维,对话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展开了多角度,多侧面联想:“历史因多彩而精彩”、“文学因多彩而精彩”、“自然因多彩而精彩”、“人类因多彩而精彩”、“世界因多彩而精彩”。视角的广阔,使本文闪现出夺人眼目的亮色。
话题作文指导训练
阅读下列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父子二人有一天去郊外游玩。父亲沿着一条笔直的大路边走边看,很是高兴。可是儿子尽选择弯曲的小路走,有时还要爬坡、跨水渠,累得满头是汗。父亲问儿子:“明明有笔直的大路你不走,偏要走弯曲的小路,这是何苦?”儿子说:“走弯曲的小路看到的景色多,看得真切,很有意思。”
你有过这样的经历或体验吗?请以“弯路与直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
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②立意自定。 ③文体自选。
④题目自拟。 ⑤不少于800字。 ⑥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此话题是关系类话题,从材料本身看,演绎出来的立意应该是肯定人生中的挫折、痛苦等对于生命的意义,对于成功的意义谈。但切忌的是转换、转移话题。譬如写成以“挫折与成功”为话题就有偏题之嫌。此话题由肯定“曲”立意,写作面很广:“曲径通幽”“另辟蹊径”“曲生景致”……
但我们的思维不应该只限于“曲”,也可以以“直”立意:顺境也可以出人才,但如何走呢?如果我们把直路走弯了,或者走到了旁路,会走到终点吗?因此从“直路”立意的时候,可以尽量结合生活实际谈到不要人为的自制弯路(不要踏上歧途)。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从那个方面立意,都要注意到话题属于关系类话题,所以,我们在强调某方面的时候也别忘了点点另外的一面,否则就会犯顾此失彼的错误。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