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是不是国学大师?

作者:不详  时间:2006/5/21 8:54:58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156
  首先问,国学是什么?其次问,鲁迅是什么?
  这是最近的一场争论引起的我的两个疑问,相信也是许多人的疑问。
  由于工作原因,每天我都会浏览一下新闻。新闻做久了,其实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对新闻的依赖,也就是每天不看不行;另一种是对新闻的鄙视,也就是内心里骂“成天都是些什么东西”这样类似的情绪。好在我对于矛盾的东西比较喜欢,所以许多新闻也能看下去,有时还会去写深度报道。而其实,新闻和哲学一样,根本的东西还就是“矛盾”。
  再说说这件事本身的矛盾。说核心问题,先预热一下。和当前许多东西进入市场前,先找媒体预热一下一样,我先也拉新闻来预热。
  这件新闻可能与鲁迅有关,也可能没关。说的是鲁迅的曾孙女网络走红。注意,报道说的是“走红”。我看也就是参加了一场“我猜我猜我猜猜猜”而已。却偏偏说走红。说这位“走红”的鲁迅的曾孙女,对鲁迅的作品不是很熟。这下,我和许多人一样,许多想法来了。
  结合这些想法,再来谈鲁迅。首先可以肯定的是,鲁迅的学术不是作为家学传下来的。如果是家学,那这位曾孙女很明显不孝。好在这是开明的社会,所以,不管她孝不孝,我们都接受她长得那么漂亮。
  国、家在传统里是并称的,也就是说,在古代是“家事国事天下事”这样来做事的,那么,做学问也当如此。鲁迅明显没有作为家学,刚才说过了。那么能不能做为国学?鲁迅又算不算国学大师?
  有人也指出了,如果国学的操作(操作——像电脑用语)是那么艰难,国学倒应该退出历史舞台。也就是有位先生在指出鲁迅不能算国学大师后,举例说明了鲁迅犯的许多国学的错误后,有人这样说。
  首先说说什么是国学。用一直维护国学的张岱年先生的解释:“国学的名称起于近代,西学东渐,为了区别于西学,于是称中国本有的学术为国学。”简要说之,国学也即本国的学术传统。
  再说鲁迅。许多人熟知,其《狂人日记》是新文化第一部白话小说,其次结集的《呐喊》是上世纪初对中国影响了得的第一部白话小说集。所以许多学者也提到鲁迅与白话的紧密联系。不能否认,鲁迅先生一直推崇白话,为此还和很多人闹过,还翻脸过。要说的是,鲁迅还有许多文言学术作品,《中国小说史略》就是其一。
  不想过多纠缠于以符号(“白话”等)来定位国学的争论中,我说我真正想表达的意思。鲁迅入选“国学大师”的争论源于国学网、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百度国学频道近来举行的“十大国学大师”的评选。要知道,在此以前,鲁迅大部分时间里是作为国学大师来对待的。至少,在许多系列出版物或者什么国学丛书中,鲁迅是很少被排除的。时间再推到几十年前,如果排除,还很可能犯政治错误。
  所以,鲁迅一直就在“国学”这条船上。眼下的选拔活动,和眼下的争论,从新闻的角度来说,可以说办的有声有色。声,也就是有人有了一些说法;色,也就是有人不仅有了说法,还有了脸色。
  所以,最后,争论导向了对“国学”这条船的疑问上。这条船以前带着中国人民走向了新中国。眼下,许多人对这条船比较陌生。于是有了疑问,这船还是船吗?或者说,超级女生是不是就是新的船呢?于是,众人在把李宇春拉到船上后,开始对另一条“似船不是船”的国学发出了问话。
  这问话,首先在“国学”这条船上的人群中引起了波澜。因为其中一位“国学”船民,他看过“超级女生”,他明白,这问话的意思。这意思是什么,无非也就是两条船是一起带我们走进大海,还是碰一下看谁厉害,然后“优胜劣汰”,撞跨的就出局,也就此沉没。我想,为了不至于这样沉没,国学也开展了这场有声有色的选拔活动。
  所以,这场争论,同样是新闻的狂欢,也是民众的狂欢,不过因为有了学者的参与,狂欢得比较严肃一些。但归根到底,这严肃逃不开“超级女生”一样的快感。所以,如果我们要的是快感的话,则希望不要引起冲突,以致两船相撞。
  接着还要胡扯一下鲁迅。
  在我国青年学校生涯的学习中,鲁迅的文章可以说占据了相当位置。他写得好,而且不是一般好,以至于最后我们长大了,还觉得读得不够深。当然,深不是国学的本质。但是,深却已经成了国学的样子,至少在当下,有人用“操作困难”来表达自己的这一感受。这也不无原因,因为语言相隔,思想相隔,时间相隔,要用大部分时间来理解,而且还要上班、赚钱、买房,这确实不那么容易。如果一旦还因为钻得太深,导致得病,那更难以想象。
  所以,至少有一点:对于当前国家未来人的成长,鲁迅的文章还作为“国文”来由国家培养的老师在国家开办的学校里进行专门传授。由这一点,我赞同鲁迅是国学大师,不赞同不行。因为,与鲁迅先生的文章比,怕是许多人心中真正的国学文章,对于大众来说更不好接近。为了接近群众,所以我们选了《泰坦尼克》等等……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