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创新写作的基础

作者:滨海县第一初级中学 田同高  时间:2006/5/22 6:51:43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816
  既然是创新写作,那就没有现成的模式,我们只能根据自己的教学实情,包括教师的知识水平、学校的物质条件、学生的写作现状等诸多方面,来探索这一作文教学的新课题。但要想培养学生写作中的创新精神,材料的积累和使用是基础。
  现在人们都提倡“大语文”教学的说法,就是要让学生走出课堂学语文,生活处处用语文。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活动也决不仅仅局限于每周的两节作文课。真正的作文教学功夫应该在课外,要指导学生用创新的眼光积累写作素材,精选写作题材,中学生的生活范围以学校、家庭为主,社会领域的接触相对较少,但从新课程标准对初中作文的教学要求和考查要求看,他们的生活积累是能够适应正常的写作要求的,因为初中生的作文范围也多以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为背景,抒发亲情、友情、师生情,反映成长中的喜怒哀乐。但在作文教学实践中,为什么常会出现不少学生无“米”下锅的现象呢这就是因为他们不善于积累写作需要的素材,不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
  学生积累素材要经历一个由量的积累到质的提高的过程。一开始要允许学生广种薄收,把生活中对自己有一点感触的事记下来,把书本中可能用得着的东西摘下来,做学习、生活的有心人。这样也不至于到写作时临事而迷,手足无措。例如初中生写议论文时最头痛的是找不到有力的论据,其实,我们初中语文教材和六本自读课本中就有大量的典型的理论和事例可以运用。如:要证明严谨治学的有竺可桢、伊林、藤野先生为例,要证明勤思善问的有哥白尼、戴震为例,要证明谦虚是美德的有牛顿为例,等等。
  在做了大量的积累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多提为什么,多想又如何。在不断的发问、求解、联想过程中,擦出创新的火花。例如见到大堤坍塌,探究其原因是蚁穴作祟,不禁会使人联想到“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成语,联想到一个人良好品格的形成可能会因一时的意志不坚而前功尽弃,联想到腐败现象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的危害……。有一位叫刘殿学的作者,他由一个朋友在“核查办”工作(“核实检查企业平调财务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简称)想到了“喝茶办”,想到了当前人浮于事、机构精而不简的社会弊病,创作了一篇微型讽刺小说《茶王》。这样的题材就是来源于生活,而又创新于生活。就好象鲁迅先生如果不注意到绍兴街头卖烧饼的“亦然”先生也就没有孔乙己;如果仅看到这个表象特征而不去探求是什么原因使一个读书人变成了迂腐可笑的“亦然”先生,同样不会有对封建科举制度那样深刻的揭露和尖锐的批判。作为语文老师,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接收器”,更要做生活的“提炼器”,让大量的生活素材为我所用。
  我曾给学生练习过一次半命题作文“××,我想对你说”,收到了很大的成功,原因就是这样的作文题给学生较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有话可说,绝大多数同学在横线上填“老师”、“爸爸”、“妈妈”、“同桌”等谈自己成长的喜悦,生活的烦恼。但也有少部分知识面较广的同学大胆地填上了“日本首相”,和他谈侵华历史,谈日本右翼势力的无耻:填上了“小布什”,和这位“人权卫士”谈人权,谈伊拉克的“民主进程”;填上了“李洪志”,和这位魔头谈科学,谈真理;填上“杨利伟”〔或费俊龙、聂海胜〕,和航天英雄谈太空之旅,谈对太空的向往。如此等等。而其中不乏惊人之语,成功之作。
  这件事启发了我们,只有我们以适当的形式,给学生一个恰当的话题,让他们感到生活中的素材用得上,学生才会说真话,吐真情,才会说好话,作好文。要鼓励学生对一些熟悉的常见的素材进行扩散思维或逆向思维,大胆地提出质疑,以达到创新的效果。例如从艺术美和生活美的区别的角度为“叶公好龙”中的叶公翻案;从遇险不慌、沉着机智、善于利用对方弱点保全自己的角度为“狐假虎威”中的狐狸翻案;从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角度为“飞蛾扑火,自取灭亡”中的飞蛾翻案……。当然,这一类的“反弹琵琶”式的作文,一定要引导学生用科学辨证的思想分析问题,要言之成理,切不可为了创新而钻“牛角尖”,否则,那就成了诡辩了。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