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语文考试模式的一点理想化设计
应该说,为了出一套高考语文试卷,出题老师要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因素,绞尽脑汁,让每一道题出得天衣无缝,很不容易。但作为一个指挥棒客观上造成了当前语文教学被束缚的局面,造成了学生越来越厌倦语文的现状,实在有必要大胆革新。我认为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突破:
一 从形式上,考试题型大胆简化。现行语文高考一个突出的弊病就是繁琐,
比如汉字的音、形、义,病句的分析,标点符号的应用,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理解等,出题人常常习惯于把这些知识条条款款地考个遍,这俨然是让学生成为语言学家了。再加上为改卷的方便,还要编成让电脑也能判卷的选择题,使得考题越来越繁琐,甚至本来很简单的知识,一变成题目让人觉得玄乎其玄了。尤其是阅读理解题,本来好懂的,但一成题目就让人头痛。郑板桥有诗说:“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语文考题正需要大胆简化。比如我给你一篇文章,说明该文有几个病句或用词不当之处,试指出并作修改,让若干基础知识在鲜活的文章中得到考查,而不再是干巴巴的生冷的题目。如果是文言文,给你一个片段,将它翻译一遍,所有的文言知识尽在里面了,没必要再条分缕析了。
二 从内容上,考试题目应融入人文性。复旦大学黄德锋老师认为:“应纠正要把学生变成语言学家的倾向,就像我们并不是学了生理学才会吃饭,才能消化。”(《语文学习》04年第11期)但是现行语文高考模式更多地体现了工具性的要求。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人文性成分在现行考试模式中似乎无从体现。例如阅读理解题,为什么一定要考生把一篇文章条块分割,然后变成ABCD之类的答案呢?这等于是让考生的脑子在人家作者的思想里转,实际上没有反映“自己”的理解。新的考题是否可以让考生看完文章后,从文章观点、表达手法等角度自由发表评价,取其要点给分。虽然评卷的主观性强,难有标准,但考生的思想被解放了,这不是人文性的体现吗?
三 未来语文高考形式不妨实现多元化,即不仅有书面考试,还应该有演讲、
朗诵、辩论和写作等专题考试并行,让有某些特长的学生以这种形式获得语文高考相应的分数。例如新概念作文大赛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事实证明,一些大赛优胜者如韩寒、郭敬明等人的语文才华的确受到社会认同,那么其他形式的考查当然也是可以证明一个学生的语文水平的。
总之,现行考试模式的变革还可以有很多的突破口,归根到底,在于语文教育界观念要更新,尊重语文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现实,而不能总是抱着改卷方便快捷,死考所谓基础知识等因素不放。如果语文高考不能很好地发挥指挥棒的作用,贻害的决不仅仅是语文课,而是我们祖国的母语将来的生存。
为此,我尝试按课程新标准要求设计了一种即能反映学生基本语文素质,又能体现学生个性化能力的新型试题。将语文能力分成朗诵、写作、演说三大类,让学生凭自己的特长任选一门参加语文高考。
评分分式:以各省市为考区,各考区互派评委老师(社会上各类专业人士都可参加,如节目主持人,作家,教授等),仿竞赛形式,各评委当场打分(写作除外),取其平均分作为最后语文得分。
一. 朗诵卷:现代文,文言文各一篇,主考官任意提问三部分。(总分150分)
二. 写作卷:提供两到三套试卷让考生任选。例:1。你读过哪一篇经典名著,试述其故事梗概,并简要发表评论。2。根据所提供材料写一篇想像作文。(总分150分)
三. 演说卷:提供一个话题,一个小时书面准备,十分钟演讲,主考官任意提问三部分。(总分150分)
在一段时间内,让传统考试与新型考试并行。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