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可能走别的路吗——关于屈原之死

作者:江西省南康中学 张文芳  时间:2006/6/27 13:27:15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5012
  新人教版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册收入了屈原的浪漫主义杰作《离骚》。节选的课文主要表现了屈原远大崇高的理想、光辉峻洁的人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怀,这比较容易掌握;可对于屈原怀石沉江的结局,很多同学则表现出困惑和不理解。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就是:屈原当时除了一死还有可能走别的路吗?
  众所周知,《离骚》写于屈原第二次被放逐期间。当时,对于历尽艰辛的诗人来说,可能选择的道路主要有:
  一、伺机讨楚王欢心,以期重回楚王身边
  这条路显然是不可行的。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屈原与楚王存在严重的政治分歧:内政上屈原是改革派,而楚王是守旧派;外交上屈原主张联齐,楚王则倾向亲秦。一个代表新兴进步势力,一个代表落后腐朽势力。当初屈原之所以两度被放逐,正是因为他不肯放弃崇高的理想和正直的操守,而想要讨取楚王的欢心就必须放弃原则,出卖灵魂,与那些奸佞小人同流合污,这是屈原最为厌恶和最不能忍受的。所以屈原决不会选择这条路。
  二、揭竿而起,推翻腐朽的楚政权
   这是最革命、最进步的道路,却是屈原最不可能选择的道路。且不说屈原出身楚国贵族,就算他是一个普通的爱国知识分子,他也决不会这样做。这是因为,在“家天下”的中国古代社会,君国是一体的,忠君即等同爱国,爱国则必然忠君。这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思想品德教育的最核心内容。屈原也深受其影响。在屈原心目中,楚王不仅仅代表个人,更是楚国的象征。当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楚王流放时,他也怨恨楚王的昏庸,但怨恨归怨恨,他决不会反叛楚王,相反,他内心深处其实仍希望楚王能幡然醒悟,若有机会他甚至还会苦口婆心地劝说楚王效先贤、行正道,只要楚王肯接受他的进谏,他定会不遗余力地辅佐楚王重振楚国。所以这条路也不会是屈原的选择。
  三、退隐山林,超然世外
  如果从弃绝污浊的现实、保持高洁的人格考虑,这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但隐居就意味着诗人的良材美质将被埋没。对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志士来说,人生最大的愿望和幸福就是发挥才干、施展抱负、实现人生的价值,所谓“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晋•左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否则,人生在世又有什么意义?再者,当时楚国外有强敌虎视,内有小人乱政,社稷危在旦夕,人民苦不堪言,在这种关头,作为一个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的士大夫又怎能不与祖国人民同进退而躲进山林、独善其身?所以,放弃远大理想,他不甘心;抛弃祖国人民,他不忍心。这就注定了屈原不会退隐山林。
  四、去国远游,骋志他方
  既然楚王昏聩,徒留无益,况且“岁月忽其不淹兮”、“恐美人之迟暮”,何不趁春秋年盛之时周游列国,说不定还能碰到知遇之明主,一展怀抱?这也是他在《离骚》中曾经流露的想法。但就在他踌躇满志准备离开的那一刻,却看见了祖国的大地,于是“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他终于留了下来,因为他舍不得他深情眷恋着的多灾多难的祖国。
  至此,所有其它的可能都被屈原一一否决了。他眼看祖国日益衰弱却无力挽救,他梦想驰骋伟大抱负却难有作为,他因此而陷入深深的矛盾和痛苦之中,进退不能、去留两难,只有一死以殉自己的人格、理想和祖国。所以自杀是屈原当时所能选择的唯一道路,也是他对残酷命运的最后的抗争。正因为如此,屈原之死才在每年的五月初五被人们以如此隆重的方式深深地祭奠……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离开 于08-30 19:51发表评论: 第1楼
  •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