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古典诗词主旨的临场技巧

作者:江苏省洪泽县中学 严勇  时间:2006/7/25 15:48:4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191
     从2002年开始,高考的诗歌鉴赏题由客观题改为主观题,所谓鉴赏,无非是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及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评价。我想,首先,我们得读懂这首(些——如果不止一首的话)诗,把握它的主旨。
     那么,怎样把握一首诗的主旨呢?我们不妨窜改一下宋代大学者朱熹的话“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把它变成“泛观而博取,熟读而精思”,意思是我们要广泛关注题目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并且围绕所提问题“熟读而精思”,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具体分解如下:
    1、从作品本身出发,抓“诗眼”。一首诗,总有一两句表现诗歌主旨的语句,这些诗句一般或议论或抒情。短诗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前两句客观地描述观庐山的感觉,后两句就是作者从此行中悟出的生活哲理,这两句应视为这首诗的主旨,讲的是俗话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长诗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前面极写梦境之美,结尾处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抒发了作者对当时现实的不满、对权贵的蔑视之情。这样的句子就是诗歌的主旨句。我们一旦准确地抓住了这样的句子,那么这首诗的主题也就很好把握了。
   2、注意诗歌的作者,了解写作背景。题材相同的诗,由于作者的不同,会表现出截然不同的主题立意。同样是写梅花的诗词,我们所熟悉的陆游和毛泽东的同题词《卜算子·咏梅》,由于两人生活的时代不同,身份不同,思想境界不同,词中表现出的主旨就相去甚远,而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则赞美了梅花的品格、神韵和风骨,寄寓了诗人对高洁的人格美的追求。境界与前二者相比较又不一样了。此外,注意诗歌的作者,还可避免从字面上误解诗歌主旨。古人写诗,为了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常常会借他人之口发表对事物的态度和看法,特别是会借一个女子的口吻说话。在这种时候,你如果不注意作者的话,就有可能误解作品内容主旨,甚至还会闹出笑话。如《闺意上张水部》( 朱庆馀)“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还无。”看内容是一首表现一女子在新婚第二天拜见公婆前的娇羞之态和小心翼翼的心理。但如果你能结合作者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来分析,就会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唐代人在考功名之前,都要向当时有名望的人献上自己的得意之作,以期能够先得到他们的赏识并请他们帮自己到主考管大人那里推荐一下,求个好印象。这首诗就是作者在献上自己的文章久不得消息的情况下探问结果的小诗,你看写得多么委婉、曲折。倘若不注意作者,就有可能曲解诗意并闹出笑话。
3、关注诗歌的标题。如朱熹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猛一看,以为是一首写水塘的诗,你如再看一看标题“观书有感”,你会恍然大悟,原来它是揭示生活、学习、做学问特别是写作中的一个普遍规律的,那便是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再如1998年的高考诗歌鉴赏题。《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原。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题干要求选出对诗中语句解说不恰当的一项。C项的解说是这样的:“‘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挨着作伴。”答案就是这一项。为什么呢?“少”有两种读音,那至少有两种解释:①读上声,形容词,与“多”相对;②读去声,作“年少”、“小时候”讲。到底作哪一种意思讲,这就离不开标题了。标题题的是“幽居”,显然,这里“少”应取上述第①个义项。由此就可以判断C项解说错了,那它就是我们要选的正确答案。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