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中的咏月意象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5443字。
古典诗词中的咏月意象
诸子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主体形式,在这些文学作品中,作者往往表达了自己的感情,或托志,或怡情,或喻理,或讽世,可谓用心尽也。
在比较短小的诸如诗词中,作者只须用几句话便可勾勒出一幅美妙的场景,寄托了自己独特的感情。在作者笔下,自然已不是单纯的自然物象,而是经过作者加工的自然物象,其间包含了第一自然物象的的个别特征和属性,更有通过第一物象赋予的具有特殊内涵的特征和属性,谓之意象。
通俗点说,意象通常指创作主体通过艺术思维所创作的包容主体思维意蕴的艺术形象。意象最早出现于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
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然后使元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刘勰把意象放在《神思》篇中提出,作为神思的基本内涵,这就确定了意象在创作中的巨大作用。《神思》篇是探究艺术想象与艺术构思的章节,显然,意象作为艺术想象和艺术构思的基本因子,受到中国文论的极大重视,也体现了意象在作品中的作用。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最明显的特征之一,是有着强烈的概括性,一种意象的形成,无论在任何人笔下,都有相同或相近的意思。就是说在一定意义上,意象是有其规定性的,不可以随便改变 。当然,这种相对的确定性,又有着中国古典诗词的广泛性和模糊性的因子,所以读者能体会到某一意象的内涵,却不能加以精确的量化或数字化,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即是此意。
今就古典诗词中的咏月意象加以总结,望读者评判,以期补过。
《诗经》陈风<月出>篇: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刘兮。舒忧受兮,劳心嘈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月出》三章,每章四句,反复吟咏相同的主题:皎洁的月光下,美人儿明丽动人,姗姗独行,满怀忧愁。韵味十足,意境深邃。
南朝时宋文学家,谢庄,在《月赋》中有这么几句:
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
比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早了半个多世纪,韵味丝毫不逊于后者,读来琅琅上口。
太康文坛领袖人物陆机,所作诗文开六朝文学之风气,拟古诗第六首《拟明月何皎皎》云:
安寝北堂上。明月入我牖。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凉风绕曲房。寒蝉鸣高柳。踟蹰感节物。我行永已久。游宦会无成。离思难独守。
诗人借明月写一个游子辞家远宦,功名无成的苦闷心境,和对家人的思念。以景启情,以情纬景,把秋季的凄清,游子的孤独和对亲人的思念表达的曲折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