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怎么上《伶官传序》一文的?

作者:佚名  时间:2006/8/15 8:51:11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598
  如果说阅读如同解牛,那么就应该是那位庖丁。
  自读课文《伶官传序》,头绪复杂,史实众多,在一节课里处理难度很大,必须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翻阅《疱丁解牛》,目光扫过其中的语句:“依乎天理,批大窽,导大卻,因其固然……”我的心忽然一动,我不也应该找准一个进刀的窽卻,才能在复杂的“牛体”中运用自如、游刃有余吗?
  一丝灵感的火花从我心头闪过……
  踏着铃声,我走进课堂。
  我在《疱丁解牛》的标题下写了几个年代:公元908年、912年、926年。提了第一个问题:主人公李存勖在这几年里,年龄分别是多少岁? 
  莫名其妙,怎么出这样怪问题?学生多少有点奇怪,有人脸上露出惊疑之色——我要的正是这个效果。
  学生紧张着看书,可有几个人看着我,书上没有现成的答案。
  我请学生看注释,再请他们推算。
  虚惊一场,原来是一道简单的小学算术题。结果很快出来了:908年是17岁,912年是21岁,923年是32岁,926年是35岁。 
  我提出第二个问题:这几年里,在李身上分别发生了什么事?尽可能用书上的原句来回答。
  学生在字句中寻觅,时而低声交换着意见。气氛紧张而不乏活泼,热烈而不失秩序。
  一切都在预想当中,我似乎看见那把无形的牛刀正顺利地运行。
  一学生指出了:17岁时,接受三矢,继父遗志。我立即让学生齐声朗读:“其后用兵……负而前驱。”铿锵的节律中,一位胸怀大志、雄姿英发的年轻统帅形象,清晰地浮现在我们眼前。
  结合注释,又有学生指出:21岁时“系燕父子以组”(灭燕);32岁时“函梁君臣之首”(亡梁),然后“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建立了后唐。从受命到立国,经过了整整15年。
  这里,我简单地插说庄宗宠信伶人使朝廷上下离心的情况。让大家接着找出35岁时发生的事。
  一学生完成了任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我请一位声色淳厚的学生,用缓缓的节奏,读:“及仇雠已灭……何其衰也!”
  课堂上一片寂静。在凝重的气氛中,我让学生静思两分钟,想象庄宗君臣凄然相向,泪下如雨的悲惨情景,并和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雄武进行对照比较。
  在这无声的寂静中,学生心潮翻滚。
  我不失时机地把问题引向深入:庄宗灭敌立国,用了15年时间;而由盛至衰,只有短短的3年。这一盛一衰,它的关键是什么呢? 
  水到渠成。学生脸上露出了会心的微笑。“盛衰之理,岂非人事哉”的论点就这样鲜明地摆在了我们面前。
  接着,大家毫不费力地找到了呼应论点的结论:“忧劳……亡身。”
  课文到这似乎可以结束了。下课的铃声快响了。
  我要让课文在高潮做结束,我要在结束前再掀起一个波澜。
  出其不意,我提出了最后一个问题:庄宗盛也人事,衰也人事。然而作者在一百多年后的宋代中叶,重提这件史实,是为什么呢?
  一石击水,浪花四溅。涣散的心神重新聚拢。短暂的紧张思考,找到了作者行文目的之所在。
  我请大家共同来翻译这个发人深省的句子:“夫祸患……岂独伶人也哉?” 
  在深深的感悟和警策中,我下课了。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