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现代文阅读主观题解答“五”步法
作者:陕西三原南郊中学 陈洲 时间:2006/8/18 19:17:2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691
考生在考场上殚精竭虑、挥洒汗水时,最感棘手、最难把握的莫过于现代文阅读主观题;老师在教室运筹帷幄、点石成金时,颇感费劲、深为苦恼的当属现代文阅读主观题。面对高考语文试卷上的重中之重,针对师生备考时的难中之难,许多大师、名师、良师一直在苦苦寻找破解良方,但始终是“众里寻他千百度”,仍然难识“庐山真面目”。俗话说“失之毫厘,谬之千里”,不轻易的疏忽,往往会与阅读的精髓擦肩而过,点拨的不到位,常常带来学生学习上的困惑和迷茫。我在指导学生完成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归纳为“五”步法,简单易操作,实效显著。具体介绍如下:
一是“读” ,即整体感知,整体把握。具体说就是读懂文体,读懂结构层次,读懂内容,读懂写作技巧。然而学生在完成过程中认为这一“读”费时,怕影响后边题的按时完成,往往忽视这一过程,文章都没有读懂,怎么能做到对语句的准确理解和对内容的正确赏析呢。因此这一“读”是其它四步的前提和基础。近几年高考语文现代文大阅读题基本上是社科类文章,社科类文章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仍然是议论文,这就要求学生对议论文的有关知识非常熟悉,如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的概念及其三者之间的关系;如议论文结构的三大步骤:引论、本论、结论及其各自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如议论文结构常见的四种类型:并列式、对照式、递进式、总分式;如议论文常见的五种论证方法:例证法、对比法、引证法、喻证法、引申法。因此学生在平时课本学习中,必须重视对不同文体文章的结构特点、写作技巧的归纳和整理,做到心中有数,用时才会得心应手,省时省力,提高整体感知的能力。
二是“思” ,即思考题干要求,思考作答方向,思考作答内容在阅读文章的大概位置。思考角度决定了一个题目解题思路的方向,做题时要认真分析题干要求,审慎判断。比如1996年高考语文卷第26题:“作者认为贝多芬的音乐成为一个 ‘谜’的原因是什么?”题干表述的思考角度非常明显,即音乐成‘谜’的理由,考生带着这个问题去读材料的相关内容,不难找出有关的语言信息,作出正确答案。有些试题不从整体出发,却涉及材料中一段或几段,这类试题有时题干中有“第几段”标志,但不只从这一段考虑,需要学生全面理解题意,研究段与段的关系,确定审读范围。比如1998年高考语文卷第28题,题干为“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做这道题要特别注意第四段“种玉簪花却不同”句,说明种太阳花是为了称赞玉簪花。如果只从第三段来理解它的作用,不从第三、四段的关系来研读,就做不出正确答案。
三是“答” ,即根据思考题干要求对相应作答内容进行整合,并将其写在草稿子上,尽可能全面一些、完善一些。要求考生在充分理解文意和题干要求的基础上怎么想就怎么答,撇开字数和分值等诸多要求,详细的在草稿纸上作答。但绝大部分考生不这样做,还是认为太耗时,怕影响后面题作答,结果拿到参考答案方感丢分太多,悔之晚矣。
四是“压” ,即依据分值多少,删掉可有可无的文字。这一步也大有学问,有的题干设置就能够显示分值,比如1999年高考语文卷第21题题干“文中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第23题“这篇《创造宣言》认为教育最大的成功是什么?为获得这一成功,教育者要注意哪些问题?” ,它们都是分步提问,考生作答时比较好把握。然而大部分题干提问笼统,考生很难做到正确作答不丢分,因而我根据多年参加高考阅卷评卷组给的评分细则和阅卷老师打分情况,平时要求学生:2分题写一句话,两个分句;4分题写两句话,四个分句;其它分值依次类推。当考生拿到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与自己作答对照后丢分少,一般都比较满意,也认可这个指导方法。
五是“读”,即将文字答案从头至尾再读一遍,看是否通顺,是否连贯,有无语病。这一步学生最容易忽视,但是老师在阅卷过程中看到错别字,看到语句不通情绪就会跌入低谷,特别是错别字给阅卷老师印象特不好,直接影响此题的得分多少,所以说学生切不可以忽略这一步。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