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之方法指导

作者:佚名  时间:2006/5/11 12:43:41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3188
  一、 考什么? 
  现代文阅读是高考的传统试题,现高考现代文阅读题分为两大类,一是在第一卷以选择题形式考查的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二是在第二卷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的文学作品(一般是抒情性、议论性比较强的散文)。
  1.文本解读:⑴主要内容;⑵主题思想;⑶结构层次。 
  2.语言品析:⑴关键字词;⑵重要语句。 
  3.模仿创新:⑴句式仿写;⑵评价探究。 
  二、总纲 
  ㈠读文 
  1.文章的题目; 
  ⑴题目隐含的信息:①重要内容;②写作对象。 
  ⑵说说题目好在那里? 
  方法:一般分析题目所用的修辞手法并联系文章的主题。 
  标题是文章最重要的信息。说明文的标题往往直接点明说明对象或说明中心,如《景泰蓝的制作》、《神奇的极光》等。议论文的标题有3种,一种是直接点明中心观点,如《改造我们的学习》;一种是间接点明中心观点,如《别了,司徒雷登》;一种是确定论述对象或范围,如《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孔孟》等。散文的标题则主要是确定描写对象,如《故都的秋》、《我的空中楼阁》等,其抒情基调蕴含在与标题紧密相关的关键性语句中,如《故都的秋》中"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句,这些关键性的语句往往也是散文主旨所在。
  2.文章的开头; 
  作用:⑴开篇点题;⑵总领全文;⑶引起下文。 
  3.文章的中间; 
  作用:⑴独立成段的是过渡(承上启下);⑵段末的总结句是总结上文,引起下文。 
  4.文章的末尾; 
  作用:⑴篇末点题,画龙点睛;⑵总结全文,深化中心;⑶首尾呼应。 
  ㈡解题 
  1. 法则:阅读题的答案在原文中找。⑴用原文语句回答:摘录全句。⑵用自己的话回答:截取关键字词作为答题要点。
  一般来说,答案中涉及到的一些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考生应抓住这些重要的词句,进行有效的提取、剪辑、重组,但还有一些题目无法用简单的重组文章语言的方法来回答,那就需要把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起来进行表述。
  2.解释文中关键词语的含义。 
  方法:⑴语素分析;⑵同义替代;⑶喻义还原;⑷贬词褒用。 
  3.理解文中重要语句(多为比喻句)的含义。 
  方法:从修辞角度分析,一般是为喻体找出本体,将比喻句转换为陈述句,即句式转换。 
  三、小说的阅读 
  1.简述故事情节。 
  方法:⑴谁(为什么)干什么(怎么样);⑵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 
  2.线索。 
  ⑴明线(主要内容);⑵暗线(主题思想)。 
  3.主人公。 
  一般说来,作者想歌颂或要批判的人就是小说的主人公 
  4.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⑴外貌(肖像、神态、衣着)描写;⑵动作(行动)描写;⑶语言描写;⑷心理描写。 
  5.环境描写。 
  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衬托人物的心情。 
  6.主题。 
  小说中的议论是作者对人物和事件进行评论,揭示生活和形象的意义,深化主题的重要手段。因此,小说中的议论往往就是小说的主题。 
  四、对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类文章,由于题目是以选择题形式出现,所以我们要了解这类题错误选项设置的规律(如断章取义、偷换概念、范围不清、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偶然必然已然未然有意混淆),把选项和原文中的相关语句进行一对一的比较,做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
  五、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着眼于全篇的目光,没有整体把握的意识,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益。因此,阅读效率的提高取决于对文章内容的主旨是否能正确把握。 
  那么,如何把握文章的主旨呢?首先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其次还要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的注释等,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测文章的主旨,明确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这样解题就心中有数了。还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应特别注意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为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尤其要注意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往往就隐藏在这些句子里。有的散文采用托物言志、象征等手法,相当隐晦,我们也能从这些词句中找到蛛丝马迹。 
  1998年高考语文试卷选用了宗璞的《报秋》,这是一篇章法严谨而又情文并茂的散文,而且包含着领悟生活的哲理。它通过玉簪花“探出头来”,香气袭人,提醒人们:秋天来了,而我却是两手空空。其主旨是:时光飞逝,我们要珍惜光阴,抓住现在,抓住人生的每时每刻,有所作为,不能虚度年华。第30题B项:“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为主要赞美那种‘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的玉簪花精神。”此题有一定的迷惑性,有些考生一看到原文中有这一信息,就认为正确。殊不知,作者在文中讲玉簪花精神只是顺便提及,并不是本文的主旨,把主旨说成主要是赞美玉簪花精神就更无根据了。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