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伴我一路同行

作者:浏阳市集里中学 罗俊丰  时间:2006/8/20 6:25:48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838
  背景:
  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简称“新课标”),紧接着2003年7月浏阳市教育局对全市教师进行了首批新课标培训,9月新课程在全市小学一年级和中学七年级新生中正式实施。作为首批培训对象的我,从此走进了新课程,与它如影相随,一路同行。
  回顾三年的点点滴滴,我和“新课程”从相识到相知,直至彼此相约和相守,个中酸甜,耐人回味。
  一、思想认识,从盲目的火热到理性的回归。
  曾记得三年前的九月,踏上七年级新生教室的讲台,还未上课,我就满怀激情地大力渲染了新课程理念一番,什么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什么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还有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考试改革、期末如何评价等等,说得一个个瞪大眼睛、张开嘴巴,跃跃欲试。极力憧憬着那种从未有过的快乐、新鲜的课堂生活的到来。事实上,我们的课堂一改过去沉闷、压抑确实变得鲜活、热闹起来。学生的兴趣提高了,举手发言的也多了。看着一张张兴奋的笑脸,听着耳边一阵阵涌起的掌声,我沉醉其中,沾沾自喜,心里甚至冒出一股念头:瞧,我接受新课程的理念多快,不像某些老师墨守成规不放……。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又慢慢地感到了一丝不安,在这种热闹的表面下好像又缺少点什么、丢失了点什么。课堂是热热闹闹了,但是该讲的未讲清楚、该听的未听清楚,纪律难以控制,教学任务经常完不成。像这样的热闹,究竟有什么意义呢?教育质量会不会出问题?还有小组讨论时,有的学生抢着发言;有的同学却一言不发,甚至脸上毫无表情。有时一个学生发言,其他同学不认真倾听,或者是各说各的,表面看是在参与,实际上,学生在凑热闹。如何保证学生主动参与呢?……等等这些都值得我更深一层地去研究和探讨。从这一层面上看,我对新课程的认识又成熟了一点点,已经从盲目的火热慢慢走向了理性的回归。
  二、教学反思,从无话可言到畅所欲言。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认识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这就要求教师及时写教学后记和反思。我记得新课程刚实施时,学校规定教师每期写一篇,再后来是每期四篇,现在是提倡周周写、天天写。对学校的这种规定,老师的怨言颇多:说既没时间又不知道写什么,干脆东拼西凑吧。新课程刚实施的时候,我也是这么想、这么做的。每次到了要上传校网站的时间,就临时抱佛脚,应付了事,直到去年寒假在一次偶然的阅读中看到这样一句话:一位老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而连续写三年的教后反思则很可能成为名师。这句话对我的触动很大,原来反思如此重要。于是从这一学期起,我就认真地写起了教学反思。写着写着,习惯成自然,现在一堂课下来,毫不吹牛的说,真想写点什么才踏实。写的内容由单一的心得体会到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写教学的不足之处、成功之点;写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写学生的感受与收获。只要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教育、教育水平的想写。比如我教《与朱元思书》一课时,在前后两天的备课、上课的间隙中,我就写了三篇短文:备课札记—《课文语句质疑》、教学随想—《感动》、教学反思—《把自主权还给学生》。总之,我把当时想到的或认为有价值的东西都统统写入教学后记中,完全是畅所欲言,毫无没有那种被强迫完成任务的压抑感。我相信,这些五花八门、多彩多姿的 “教学后记”将是我今后教育教学中一笔最宝贵的财富。
  三、读书学习,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未来社会是终身学习的社会,对于教师来说,应该成为爱学习、一个会学习的人。陶行知先生曾言:“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偶一停留,就要落伍。”课程的实施,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的知识不单单停留在“一桶水”的层面上,还应该是河流、湖泊,甚至是海洋。所以我必须学习。以前,讲教师学习,总是校长安排,每学期听一两次讲座。至于教师自学,到年终目标管理验收时,加班加点补点所谓的学习笔记,从来没有认真地读过一本书。自从参与新课程实施以来,我倍感知识的不足、观念的滞后,于是,开始了自学。近三年,我始终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完善知识结构、提升自我素质,努力向“学者型”教师靠拢。我不仅向身边的老师学,还从各方面、各领域猎取知识,时常徜徉于书海之中,每年学校配备的四本教育理论书籍,我都仔细阅读并随时摘抄笔记。厚厚的几大本读书笔记和闪光的“读书积极分子”证书是我永远的骄傲和自豪。
  四、教研教改,从“领导安排”到“自我尝试”。 
  曾几时,教研教改是教务处的专管、教科室的专利,我们做教师的只要跟着交资料就行,一切只管服从领导分配,上面发话该干什么了就干什么,毫无自主自觉意识。久而久之,给老师一个错觉定位:教研教改无非就是给自己多加点目标管理分,给领导多扬点名而已。至于教研教改给学生带来什么,那只是一个未知数,反正每一个课题都会结题的,放心吧!
  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这种观念在我的脑海中慢慢冰释消融,为什么呢?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更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我们要由教书匠成长为一名研究型教师。基于这种理论上的认识,我在实践中作了一些尝试,比如:课堂教学中如何恰当引进和使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效果发挥到较高水平,并撰写了一篇小论文《浅谈多媒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合理运用》,感觉这种尝试是自发的、有意识的,关键是对学生有益的一种尝试。还有课题的研究,李镇西老师说:“一切问题皆课题”,我把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利用教后反思的方式提出来,然后在实践中摸索,逐步认识自己教研中的缺失点,最后进行规律性总结,这一过程所花的时间可长可短,随机而定。如:关于“文言文教学模式的探讨”,我一个星期就完成了,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研究”可能要花上两个学期。这一切的一切,换作是前几年的想法,那绝对是为了完成任务,而现在是真正为了研究。我想,我已从自主尝试中尝到了做一个幸福教师的滋味,已从教书匠正在慢慢成长至一个研究型教师。
  一滴汗水,一级台阶;一分耕耘,一片秋色。回首与新课程相伴的日子,便觉如同品一杯香茶,余味在心,久久萦绕。感谢新课程伴我一路同行!感谢新课程促我成长!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