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读《高中语文课程新探》后的一些体会
作者:吴建方 时间:2006/4/25 20:53:2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391
在课程改革中落实新课程目标,首要的任务是要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何来改革教学方法方式呢?书中谈到了四点:一、正确处理语文教学的“传统”与“创新”关系;二、结构化、系统化的语文知识教学;三、在“必然”与“自由”之间的阅读教学;四、多样化的写作教学。对于第一点中涉及到的在新课改下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我颇为赞同。在传统教学与创新教学之间,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是如何看待“接受学习”和“自主学习”之间的关系。作为一名新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是很不成熟的,往往会受以前老师的影响,对自己的学生也是满堂灌,自己讲解,学生听,这就传统的接受学习。一味的满堂灌,导致的结果将会是很可怕的,因为学生如果只会听教师讲授而不积极思考,不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很可能会出现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语文课堂应是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所以在“接受学习”的同时我们还要提倡“自主学习”。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关键是“自主性”。正像奥苏贝尔所说的,学生只有“具有进行意义学习的意向”时,学习才会变得有意义,学生才会主动去学习,去探究。究竟什么是“自主学习”?迄今为止没有一种比较权威的解释,因为学习从本质上说都是自主的,一切真正有意义的学习都称为“自主性学习”。“自主性学习”需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动机,有个人化的学习计划、学习方法和手段。对高中生来说,大部分高中生完成了“读写领域”的学习,已进入到一个学习“文化语言领域中”,自主性的学习对他来说尤为重要。但如何开展“自主学习”,如何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如何开展合作、探究式学习呢?
在这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我谨记加强培养学生自主能力这一点,有效改进了我的教学方法。首先从语文的预习作业着手,语文预习的重要性毋庸多言,预习的方式却值得深思。目前,应试的压力,促使数理化以无数的练习抢占时间,政史地用大量的记忆争夺精力。语文预习若仅仅就课文丢出几个问题,便以为学生会潜心思考,那未免太过于理想化了。于是我采用了这样一种预习方法:每篇课文学习之前,学生须交问题卡片,卡片上用简洁的语言写出预习课文后发现的几点问题,不必分析,提问角度不限,但须是自我思考的结果。我将这一预习作业定为常规,并让学生养成习惯。古语云“非学无以致疑”。“学”在先,“疑”在后,在没有教师的任何点拨下,学生完全自读,凭对文章的第一印象质疑,问题源于学生的真实想法,而不是被动的证明教师所提的问题,而且提问的角度不限,使学生有广阔的独立思考的空间,思维处于发散的状态,可触及到文章的任何角落。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样的预习作业可以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其次,从课堂教学提问的设计上我也进一步改进,“老师提问=学生默哀三分钟”这个貌似幽默的说法其实是让人感到沉重的。想想自己以前的课堂提问也经常有这种现象发生,这里的原因是值得深思,我想可能有以下两点原因:一、设问用词不够明确,学生找不到思考的方向。比方说,我在介绍作者时,常会这样问:“你了解作者的什么?” 现在想来“什么”这个词用得较为泛化,使学生的思维散漫得没有边际,一时不好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来作答。假如在设问后列举一些角度,“请同学谈谈你了解到的作者,如生活、思想、创作……”学生可以选择自己能驾驭的角度去归纳,就不至于无话可说。二、设问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背景,问在了学生的知识空白点上。比如,在上文言文时讲到特殊句式,直接问学生“这是什么句式?”,却不知道很多学生以前根本就没学过主语、谓语、宾语等句子结构,初中语文教学中已淡化了语法。学生一无所知就自然无法作答。因此,教师不能沿着自己心中的答案去设计问题,而是应该转换一下角色,还应该在意教学中每一个设问的细节,在意每一个设问的用词,在意学生每一次答问的表现,做到精心设问,让学生由“默哀”走向思考,走向表达。我想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的设问更应走向开放化,让每位学生都有话可说,给他们提供一个展示的舞台。
再次,在布置学生的课后作业中,我也尽量让他们自己去探究,查阅工具书,特别是在拼音及文言字词的注释方面,要求学生每人至少要有三本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成语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充分利用各种语言工具书,利用多媒体搜集信息是学生学会“自主性学习”的一个先决条件,它是语文的“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在使用工具书的过程中,学生一方面可以养成严谨的治学习惯,另一方面还可以不断发现一片新的天地,获得“发现”的乐趣,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活到老,学到老”,只有不断的提升自我,不断的改进教学方式,与时俱进,才能获得更多的收获。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