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前启后,继往开来——2006年广东高考语文试题简析

作者:广东省始兴县墨江中学 钟卫国  时间:2006/8/30 21:26:02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135
  2006年是广东省全面实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第二周年,明年将会迎来新课程下的首届高考。为避免明年的高考试题一下子变得面目全非,今年的高考试题必须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也就是说,必须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基础上积极开拓创新,让明年高考将采用的部分题型在今年先“露一露脸”。毫无疑问,认真分析近两年尤其是今年的广东高考语文试题的变化,深入探索广东高考语文的命题规律,准确把握广东高考语文的命题趋势,是对2007届广东高三语文备考颇有裨益的。
  一、减少客观题,增加主观题
  2004年客观题(第一部分)有14道,分值为42分;2005年减为12道,分值降为36分;而今年又再次减为11道,分值则降为33分。这些客观题减少的分数,都转移到主观题上去了。命题者这样“减少客观题,增加主观题”,目的就是要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力求做到不仅重视考查学生思维的结果,更重视考查学生思维的“过程和方法”。由此看来,“减少客观题,增加主观题”也是大势所趋,今后还会继续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二、减少基础知识题,加大相关考点的扣分力度
  2004年基础知识题有6道,分值为18分;2005年减为5道,分值为15分;而今年又再次减为4道,分值则降为12分,其趋势就是要取消基础知识题,为2007届广东高考语文试题只分为“阅读鉴赏”和“表达交流”两个部分作好过渡。
  高考语文试题逐渐减少基础知识题,甚至要完全取消基础知识题,这是否意味着高考不再重视基础知识了呢?其实不然。高考语文试题在逐渐减少基础知识题的同时,却又加大了不写错别字、无语病等相关考点的扣分力度,一些客观表述题还特别提出了“语言通顺”的要求,作文评分标准中关于错别字的规定也作了重大调整,由原来的“每3个错别字扣1分”调整为今年的“每2个错别字扣1分”,这也是今后广东高考语文试题的命题趋势。据悉,2007年广东高考作文将更重视不写错别字、无语病等方面的要求,其中关于写错别字的规定,还将由原来的“每3字扣1分直到扣满5分为止”改为“每1字扣1分且不封顶”。
  三、减少总题量,增加答题难度
  2004年的试卷的总题量为25道,2005年减为24道,少了1道,而今年则减为22道,又比去年少了2道。和2005年相比,文言文翻译减少了2分,为6分,但是,增加了一个断句的小题,赋分为3分;诗歌鉴赏减少了2分,为6分;默写名句名篇增加了2分,为6分,题型也稍有变化,由原来的3个名句中选答2句,改为从2个“名句填空+名篇篇目默写”组合中选答其一;现代文阅读分值没变,仍为21分,但是出现了一道按空间位置给事物分类的新题型(15小题)和一道赏析词语的新题型(16小题);语言运用题增加了2分,为15分,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出现了一道向读者推介图书的新题,这道新题对字数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规定必须在90字以内。
  今年的总题量虽然减少了,但是由于或增加了思维的难度,或增加了表述的难度,学生的答题量不仅没有丝毫减少,反而明显增大了。因此,在2007届的高考复习中,不仅仅要重视理解能力的训练,解题思路的训练,更要重视表述能力的训练,让学生表述时能做到思维敏捷、准确简明、条理清晰。
  四、体现人文关怀,突显地方特色
  今年的广东高考语文试题,继承了前两年的主要优点,更多地渗透了新课程理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文化气息,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
  首先,高度体现了人文关怀。试题中涉及到的“考古大发现”、“生态危机”、“能源危机”、“书房”、“商品世界”等词语或内容,都是源于现实生活的;不要说社科类阅读材料涉及的社会经济所体现的生活气息,更不要说散文阅读材料弥漫的书墨馨香所具有的文化气息,就是文言文阅读材料中杜环的“重然诺,好周人急”,也是极具现实意义的;19小题让考生为一段关于体味书法艺术之美的话提取关键词,21小题让考生“放漂”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中的一本,都可让考生“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22小题让考生以“雕刻心中的天使”为话题作文,则不仅对考生进行了艺术教育,让考生领会到雕刻艺术的美,还对考生进行了道德教育,让考生领悟到“只有美的思想,才能指引出美的行动”的道理,还对考生进行了创造教育,让考生懂得“创造并非简单的寻找,只有胸有成竹了之后,才能创造出美”。总之,翻开试卷,你一定会感受得到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和文化气息。所有这些,都是要让我们明白语文学习和社会生活、先进文化是无法割裂开来的,语文只有根植于生活,并善于从先进文化中吸取养料,才会有生命力,从而引导我们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其次,突出显示了广东特色。2004年的广东高考语文试题中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考题有两道:一是24小题对出“荔枝龙眼木瓜,皆是岭南佳果”的下联。上联的内容均取自广东,非广东人难以深入领会。一是25小题以“语言与沟通”为话题作文。广东是方言区,因语言不通而难以跟其他地区的人沟通,是广东人的都曾有过的共同感受,因此,以“语言与沟通”为话题作文,既富有地方特色,又能让考生都有话可说。这两道题都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方面的语文课程资源,应积极利用和开发”的精神,有利于学生全面而又健康地成长,这正是命题的正确方向。然而,可惜的是2005年的广东高考语文试题却没能很好地秉承这一正确的方向,没有再拟出如此富有地方特色的考题了。而今年的广东高考语文试题终于又回归到了这一正确方向上来了,再次拟出了两道极具广东地方特色的考题:赏析谭敬昭的《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的13小题和“放漂”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中的一本的21小题。估计2007年的广东高考语文试题还会继续加强地方特色。
  总而言之,今年的广东高考语文试题,无论是试题的布局还是试题的难度,都与近两年的基本一致,符合“稳中求新,稳中求改,稳中求进”的方针,为2007届广东高三的备考做出了正确的导向:1.必须深入领会新课程的理念,突出人文教育,引领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把握时代的脉搏。2.认真落实《广东高考语文新考纲》的各个考点,把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第一要务,决不能厚此薄彼。3.必须多关注一下近两年的高考试题,切实练好那些刚“露脸”而又具有强大的考试价值的试题类型。4.必须积极开发广东当地的语文课程资源,高度关注富有广东地域特色的诗文。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