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十二郎文》,缘何让你感动?

作者:春晖中学 廖菁  时间:2006/9/5 19:22:00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5411
  韩愈命够硬。想当年他仅三岁,父亲韩仲卿就撒手而去,仅十岁跟随哥哥韩会千里颠簸到韶关赴任,不久哥哥又不幸染疾身亡,幼失所怙,孤苦伶仃。想当年他出身小户“四举于礼部而一中,三选于吏部而未成”,考进士三次落第,第四次才中进士,在考官时又三次碰壁,官运实在不通。想当年他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未老先衰,结果也只活了半百五十而已。
  韩愈性情更硬。想当初参加礼部考试,前一回落第,而后再考,试题雷同,他竟毫不犹豫地把前一次应试的作文一字不改地呈上了,自信让人望尘莫及。想当初为维护儒家的学术地位,斗胆强谏宪宗皇帝排迎佛骨,表奏中言“愈是信佛,越是不能长寿”,极大地披逆了龙鳞,折损了龙威,勃怒了龙颜,险些枭首落地。想当年一纸诏书贬至朝阳蛮荒之地,心灰意冷见诸蓝关一诗,但千里跋涉到任后,立马又问询民生疾苦,驱除鳄鱼,赎放奴隶,兴办教育,兴修水利,八月为民兴四利,一片江山尽姓韩。想当初他亲自参加平定叛乱,到晚年时还以衰朽之身一人一马到叛军营中去劝敌投诚,其英雄气概不亚于关云长单刀赴会。
  就是这位在我看来有泪不轻弹、铁骨铮铮的真汉子韩愈,竟也写出了被誉为“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祭文中千年绝调”的《祭十二郎文》,所以读来倍觉其痛不可自胜,百感交集,百思萦怀,其情也可悲,其诉也可怜,其意也可悯!
  但是套用那句被讲滥了的老话“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韩愈”,每一位读者读《祭十二郎文》其感点肯定是不尽相同的。我想我们老师就可以立足自身,把自己最为感动之处,拿出来与生交流。
  (一)悲宦海旅食,聚少而离多
  在《祭十二郎文》中韩愈诉说了自己为谋俸禄而离家四处奔走,致使四年一聚,八年两会,聚少而离多的悲痛,他深情地写到“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与相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升斗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生活中有这种想法的人比比皆是。总以为年纪尚轻,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像为父母尽孝、为兄弟尽悌、为朋友尽义,诸多事情都可以先暂时放一放,等待来日再做。
  生活中这样的悲剧时时处处都有。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有时亲人走了,带着对我们深深的挂念。有时亲人走了,遗留给我们永无偿还的心情。你就永远无以言孝。 
  想起我自己当初毅然决然远离家人,远离故乡来浙东工作,正是怀抱着“来日方长”的天真想法。一恍十年,每次暑假返乡,看着日益衰老的双亲,看着日渐疏离的侄甥,我的种种担心与惧怕慢慢织成了庞大、无边、苦涩的心网,让自己包袱沉重痛苦不堪。
  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韩文公之恨之悔之憾千年而下,如何终不虚化?
  (二)悲死不临穴,阴阳其相隔
  在《祭十二郎文》中韩愈倾诉了自己因公务缠身以致“生不能相养于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敛不能凭其棺,窆不得临其穴”的悔憾。这就是我们讲的,一个至亲之人去世了,但没能为他送终。在死者,或许要难瞑目了;在生者,则是要抱恨终生的。
  这让我想到2002年去世的奶奶。
  奶奶,当然是夫君的奶奶。嫁入丁家,和奶奶结下了缘。我很庆幸自己所遇的长辈,都是德高望重之人。她的经历可以讲上三天三夜,但她的性格用一个字就可以概括——忍。她绝少向人提起往事,很有许“痛定思痛,痛何如哉”的气概。我特欣赏。82岁那年忽地因高血压脑溢血发病,不吃不喝昏迷三天后,毫无痛苦地归西了。她把不给别人带来一丝麻烦的隐忍品格坚持到了最后。其间虽说是昏迷,但当她自己一手带大、十分宠爱的孙子来到床边,摸着她的手,呼唤她时,她的眼角竟淌下了一滴眼泪。奶奶正逢丧葬改革,要实行火化。在火葬场,我们和奶奶的遗体作最后的告别。当时夫君异常平静地抚摸奶奶冰冷的身体,说“奶奶本来很高的,现在怎么短了许多”话语哽咽。这是我第一次看见人抚尸,原本觉得是件害怕的事情,但现在发现这乃是世界上最富有人性最充满人情的动作。
  人死不可复生,生者所能做的就是做点什么来告慰死者的在天之灵。
  ……
  不止这些,《祭十二郎文》因人而异,可以生发的感动与感想还有许许多多。
  我们的老师要敢于把自己的感受亮出来与学生交流,学生则要努力延伸文学作品的空间,把作品与自己的生活阅历相融,以作品为触发点,“精骛八极,神游万仞”尽量唤醒自己沉睡的埋藏的记忆,充实自己的情感世界,提升自己的感知灵敏度。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