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中如何实施语文教学生活化
作者:武汉市黄陂区前川街鲁台中学 郭建芳 时间:2006/9/25 7:05:47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988
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那么如何实现语文教学生活化呢?请看下面的案例。
我在引导学生学习《<论语>十则》时,由于文本内容离学生生活距离太远,因此我担心学生学起来困难,并且不来劲,于是我先创设两个生活化的场景,然后由学生用文中原句回答问题,并说明理由。
场景1:有一次有一个陌生的远道朋友,慕名来与孔子及其弟子探讨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问题,孔子带领弟子在热情接待朋友时,由衷地发表感慨说:_____________。(此时孔子说了一句什么话?)
场景2:一次孔子及其弟子们围坐在一起,思考如何解决某一疑难问题时,起初都无好办法,忽然孔子弟子中平时较差的一位说出了令孔子吃惊的好办法,于是,孔子感慨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孔子说了一句什么话?)
学生们思考了片刻,然后几乎所有的同学都答出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答案,并且还能恰到好处地模仿孔子的语气、语调来回答,而且纷纷都说出了自己的分析和推理过程。我见同学们探索热情高涨,于是我要求学生为每一则论语创设生活化场景,并说明创设理由,看谁的场景更有创意,更体现水平,更有启发性。几分钟过后,有一个平时不太认真学习的同学站起来说:“有一次孔子带领几个弟子到齐国去讲学,但由于不受欢迎,讲学不成,而且还耽误了几天的时间,回来时,他带领弟子漫步走在河岸上时,叹息着说:____________________。请一个同学回答。接着马上有一位同学回答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并且他说明了推理理由。接下来,同学们创设的场景太让我吃惊了。课堂上热闹非凡,人人都积极地参与,铃响了,同学们还兴致盎然地不愿下课。课后我考查同学们学习本文的效果,我惊奇地发现,同学们学得太好了,而且人人都做到能背能讲能用。
由于这篇文章与学生生活距离太远,理论性太强,但因为创设了生活化的场景,因而枯燥的文言语言变成了有形、可感的生活化内容,同学们在愉快的充满趣味的、富有创造性、挑战性的“创设场景”,“回答讲解”,“分析推理”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吃透了原文,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这则案例通过创设了生活化的“真实”场景,让语文教学巧妙自然地回归了生活,让课堂与生活紧密相连,让课堂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让课堂不自主地成为一个生活的舞台,所以学生都能尽情地投入,全面地积极地活动了起来。在语文教学中创设生活化的场景,能把学生不熟悉的内容变成生活中熟悉的内容,把不感兴趣的东西变成感兴趣的东西,把抽象的陌生文字变成形象化的可感内容,把无情节的内容变成有情节的过程。教师创造性智慧燃起了学生创作的激情与参与热情,打破了课内与课外、古代与现代、学习与生活的界限,同时缩短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其实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教学为起点来实施语文生活化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并走进生活。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使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学习和生活的主人。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