亘古千秋一话题——从2006年高考北京卷作文题说起

作者:王大绩  时间:2006/9/27 20:42:32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575
  2006年高考语文试题共十七种,文题十八则。一张大单开出,当然给评说者以极大的兴趣和空间。一时间,网络报刊上,街头巷尾间,不作深入思考,不加具体分析,羽扇一摇,唾星飞溅:孰优孰劣?孰新孰旧?哪题大气,哪题二流?哪道题目为难考生,哪道题目贵手高抬?评得个津津有味,人仰马翻。刻薄一点说,这真是无谓、无聊、无任何意义!高考是选拔考试,不同的文题就好比不同的标尺,米尺、市尺、英尺,你说哪个好,那个松?除非某道作文题,经实证表明,它能让好学生撞得鼻青脸肿,同时令差学生额手相庆,我们或可有理由对它嗤之以鼻。至于对作文教学的影响,那关键还在于老师的掌控与运用。一根定海神针,在东海龙王那里是权杖,在齐天大圣手中是玩具,可以做紫禁城的门闩,可以做祈年殿的梁柱,可以做东方之珠的避雷针,可以做乐山大佛的耳挖勺,可以做吟诗弄赋的符号,也未尝不可以做SHRU公司的广告……
  让我们从2006年北京高考作文题说起:
  许多城市都有能代表其文化特征并具有传承价值的事物,这些事物可以称作该城市的符号。故宫、四合院是北京的符号;天桥的杂耍、胡同小贩的吆喝是北京的符号;琉璃厂的书画、老舍的作品是北京的符号;王府井商业街、中关村科技园是北京的符号……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后还会不断涌现出新的北京符号。
  保留以往的符号、创造新的符号,是北京人的心愿。
  对此,请以“北京的符号”为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或看法。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面对这个题目,有人以怪异的心态曲解,认为题目在限制作文选材,甚至有“大地方主义”云云的怪论。这真是无稽之谈。在这种心态左右下,人们开始筛选、品评、争执,焦点集中在什么是北京的符号,什么不是北京的符号。这种评说出现在街头巷尾、博客恶搞也还罢了,如果出现、盛行在作文教学这一专业领域,那就是十足的悲哀。
  什么是北京的符号?北京卷的题目做出了开阔的提示:“能代表其文化特征并具有传承价值的事物,这些事物可以称作该城市的符号。”提示语又多角度、多层面地列举出大量例子。提示语还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后还会不断涌现出新的北京符号。”这就从传统与现实两个方面提供了广阔的选材空间。命题犹恐不足,特别着重注明:保留以往的符号、创造新的符号,是北京人的心愿。对如许鲜明的启发,偏偏有人就视而不见。像倾听别人讲话一样,看一个高考命题,我们是不是也应该静下心来,审慎一些呢?
  传统的北京符号,人们尽管似乎耳熟能详,其实也很见仁见智,也很变幻流动。没有绝对的静止,也没有永恒的符号。马褂曾是北京服装的符号,豆汁曾是北京饮食的符号,四合院曾是北京居所的符号,人力车曾是北京出行的符号,辫子曾是北京发型的符号,现在已让位给其他不断更迭的、令人目不暇接的新鲜符号,逐渐沉淀为悠远的陈迹。不断涌现出的新事物中,哪些能代表其文化特征并具有传承价值的事物,就更有辽阔的发散空间。
  正如上世纪六十年代安徽保姆曾一时成为北京家政服务的主力军一样,农民工,二十年前未必是北京的符号,现在可正得到越来越多北京人的认可。五十年代的十大建筑是那一时代北京的符号;八十年代又有新的十大建筑,评选新的十大建筑,是不是就在评选新的北京符号?时进廿一世纪,奥运主体建筑的“鸟巢”、国家大剧院的“鸟蛋”,也势必在“北京符号”上获得相当可观的认知选票,尽管它们的设计者都是国外建筑名家。初到北京的人当然向往天安门、故宫、长城和天坛,但也无不对北京“宽阔美丽、十里春风”的街道,“复道行空、纵横盘旋”的立交桥叹为观止。谁能因为它们是舶来品,此物固非京产,而不承认它们是北京的符号?它们无疑应该是北京这一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现代化符号。
  像一切审美行为一样,符号也是需要主观创造的,创造既依赖客观的条件,也要争取客观的认同。某些事物是不是北京的符号,能不能被创造成为北京的符号,可能引起争论。这一方面取决于受众的认识标准与水平,也取决于符号倡议者解说与申述的水平。奥运五环已经成为北京的标志,那么足球世界杯呢?北京是否申办世界杯,让“大力神杯”成为北京的符号?当此“千门万户不眠夜,坐看小贝与小罗”之时,央视世界杯专题节目的主持人,抛出了这个“作文题目”。现场观众虽有几分惴惴,但也做出了一致的认可。我想,这篇文章,一定已经在国家体委领导人的脑海中酝酿,甚或已经提上了体委远期的议事日程。“大力神杯”在北京巡展,2002年北京万人空巷、举城欢庆、鼓乐喧天,欢庆中国队实现走向世界杯决赛的历史性转折,新闻记者已经向张吉龙先生提出这一问题,是2018还是2022?……“让世界杯成为北京的符号”的文章已经在书写。事异理同,符号之成为符号,离不开自身条件,也离不开对条件的认识和阐发。美国总统要写文竞选,才能成为美国的符号;故宫天坛要成为世界性的北京符号,也要书写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文章。一张图片、一个图案、一种色彩、一个动作、一声呐喊、一个指型,都曾经、正在、也可能成为未来北京的符号啊!
  写一篇天坛是北京符号的文章,与写一篇比萨斜塔是北京符号的文章具有同等难度。天坛好写,在于客观条件充分、外显;天坛难写,在于冠冕等身,佳作如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连诗仙都得搁笔。《天坛之美》能独得命题专家的青睐,被选作高考命题的阅读文本,因为它能独登绝顶,一览众山!你再写一篇天坛?怕是相形见绌,难入阅卷人的法眼吧?比萨斜塔难写,在于客观条件无形、隐晦,甚至相当荒唐;比萨斜塔易写,在于前此无人问津,甚至没人敢想,因此容易让人耳目一新。正如2006年北京卷做出的鲜明提示:“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后还会不断涌现出新的北京符号”,什么又不可能成为北京的符号!天坛是前人创造的北京符号,世界公园是现代人创造的北京符号。初来北京的人向往天坛,也向往世界公园。贾樟柯的著名影片《世界》,就描摹了一群来北京打工,栖身于世界公园的农民。其中就有一位农民,曾在比萨斜塔前留影。这张以比萨斜塔为背景、题写着“北京留影”的照片,“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照”,这位农民的亲朋好友,凝视这张照片,比萨斜塔,很可能会凝定为他们心目中的北京符号吧?圆明园那残破的大水法,可以成为北京的符号;比萨斜塔也就可能成为北京的符号。内在的人文价值,应能超越地域和建筑风格形成的隔绝吧!
  您当然可能不同意,那我欢迎您来辩论。我很可能是这场辩论的负方,那只能怪我对世界杯或比萨斜塔的认识不够、感悟不深。可是,记录下我们这场辩论,不就是一篇很别致的《北京的符号》吗?什么这个题目对外来的学生不公啊,使远郊的学生为难啊!拜托,懂不懂啊,您?这不仅只是文理不通,我看还涉及事理欠达!老居民有老居民的符号,新居民有新居民的符号,高楼林立是符号,农家小院也是符号。有正向思维,还有逆向思维,更有辩证思维。扬沙天气、周君作人,是不是北京的符号?你说,它们不具备“传承价值”,我说,对它们的反思或批判具有无以替代的“传承价值”。长城,曾经是闭关锁国的符号,如今是国际交流的窗口;故宫,曾经是专制帝王的符号,如今是人民认识历史的博物馆。欢迎争辩啊,让我们合写一篇《北京的符号》,拿它争个满分?实在不行,也还可以就“北京的符号”作一次探寻,发一番议论呢!命题在难为谁了嘛?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