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为什么那么伟大?

作者:不详  时间:2006/10/21 16:27:49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2143
  端午节吃粽子,看电视新闻 ,想起屈原 .一般都以为 ,端午节是纪念屈原而来的 .查阅有关资料 ,方知道还有其他四种传说 .现转贴如下:
  历五月初五 ,俗称“端午节” .“五”与“午”通 ,“五”又为阳数 ,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 ,它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 ,赛龙舟 ,挂菖蒲、艾叶 ,薰苍术、白芷 ,喝雄黄酒 .据说 ,吃粽子和赛龙舟 ,是为了纪念屈原 ,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 ,以纪念屈原 .至于挂菖蒲、艾叶 ,薰苍术、白芷 ,喝雄黄酒 ,则据说是为了压邪 .尽管端午节年年过 ,但是关于端午节的来历 ,却不甚清楚 ,归纳起来 ,大致有以下诸说 .
  一 ,纪念屈原说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 .据说 ,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 ,死后为蛟龙所困 ,世人哀之 ,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 ,以驱蚊龙 .又传 ,屈原投汨罗江后 ,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 ,千直行至洞庭湖 ,终不见屈原的尸体 .那时 ,恰逢雨天 ,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 .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 ,再次冒雨出动 ,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 .为了寄托哀思 ,人们荡舟江河之上 ,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看来 ,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 ,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 ,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 ,不能洗得直臣冤 .”
  二 ,迎涛神说 .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 .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 ,化为涛神 ,世人哀而祭之 ,故有端午节 .
  三 ,龙的节日说 .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 .他认为 ,五月初五是古代呆;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 .其主要理由是; (一 )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 ,都与龙相关 .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 ,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 .(二 )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 ,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 .(三 )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 ,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
  四 ,恶日说 .据《史记》记载 ,孟尝君田文生于五月初五 ,其父曾令其母遗弃田文 ,理由是这一日生的孩子要害父 .东汉《风俗通义》也有“五月五日生子 ,男害父 ,女害母”的说法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 ,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 .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 ,从小寄养在宫外 .可见 ,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 ,是普遍现象 .这样 ,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 ,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 ,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
  五 ,夏至说 .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 ,提出三个主要理由: (一 )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 ,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 .至于竟渡 ,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 ,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 .(二 )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 ,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 ,实际上与屈原无关 .(三 )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 ,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 ,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 .由此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 .兑纷出 ,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 .
  不过似乎很多媒体在介绍端午节的时候 ,干脆就把其他的来历都简化了 ,只说是纪念屈原 .窃以为是非常不合适的 .屈原是很伟大的诗人 ,纪念屈原是对的 ,但是不能在宣传的时候搞简化 .屈原是一个历史任务 ,对于涉及历史任务的事件 ,需要采取历史的态度 .历史的态度 ,就是尽可能的实事求是 ,不能有意无意的简化 ,简化就等于背离了历史的本来面目 .
  中学课本里有屈原诗歌的节选 ,很多网友都读过屈原的作品 .屈原首先是一个以文学闻名的历史人物 .在中国历史上 ,文学家往往脱离不了政治生活 ,文学家往往也是大大小小的官吏 ,屈原也不例外 .屈原至死对楚国忠心耿耿 ,以致最后以死明志 .
  屈原比起他后代的文学家 ,诸如汉唐以降的著名文学家 ,大家耳熟能详的唐宋八大家等等 ,是很不幸的 ,同时也是很幸运的 .屈原的不幸在于 ,他官没有做的很大 ,算不上位高权重 ,得不到昏庸的楚怀王的赏识 ,不能实现报国之志 ,一生的政治理想不能施展;就时代而言 ,有些生不逢时 ,他生在中国战国末期 ,中国大一统的历史潮流已经不能阻挡 ,楚国政治腐朽 ,已经不能偏安一隅 ,更不能阻挡强秦统一的步伐 .而屈原的不幸 ,又恰恰成就了名垂青史的屈原 ,《离骚》等文学巨著横空出世 ,终于有后世不尽的美名 .仅仅是忠于楚国投江而死 ,没有《离骚》等作品传世 ,屈原 ,也就不过和不食周粟而死的伯夷叔齐一样 .文学 ,文学和人品完美结合在一起的时候 ,也就奠定了他未来的历史地位 .
  我觉得屈原的定位 ,很好的体现出历史朴素的正义观和辩证法 .不能完全用现代人的眼光去看待历史人物 ,否则历史上很多人物都难逃苛责 .还说屈原 ,如果用今天的观念要求他 ,他是不完美的 ,有人会说:屈原怎么不能够认清当时的历史潮流呢 ,秦国统一是历史进步 ,他难道想阻挡统一的历史潮流? 还有人会说 ,楚国已经没落了 ,楚国当局昏庸腐朽不堪 ,他却愚忠 .这些都是用现代人的标准要求古代人 ,用后代人的标准要求前代人 ,用局外人的标准要求局内人 ,是不能站住脚的 .说实在的 ,我读《离骚》 ,我读出的是他对他所属于的楚国的热恋 ,也读出他的失落和苍凉无助 .也读出一个问题:如果屈原是秦国人 ,也写出楚辞离骚传世 ,为了秦国统一大业壮烈殉国 ,后世会不会也像今天一样给他定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是不是因为他是亡国的亡臣而更显示出他的伟大?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