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居与文化
作者:辽宁省朝阳市第七中学 常逢丽 时间:2006/11/9 19:39:49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044
在中国,《中国大百科全书》将民居定义为“宫殿、官署以外的居住建筑”。 大体而言, “民居”被界定为非官式的、非专家现象的限于日常生活领域的人类居住环境。从历史上看, 民居几乎从来都是作为和“建筑”相对的概念而存在的: “建筑”是 “伟大的”、“精致的”、“纪念性的”、“大师杰作的”。而民居则被排除在所谓的艺术网络之中, 通常被定义为“本土的”、“自发的”、由本地居民参与的适应自然环境和基本功能的营造。与形形色色的高大的个性十足的建筑相比,它很渺小。然而,民居又是最实实在在的、最基层的。透过民居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美,看到人们的智慧,更可以看到人的心情。
在我的记忆中时常浮现出家中老宅的样子,那是一个典型的八十年代东北农村的院落,宽敞的四方大院,黑漆的大门,水泥的甬路,夏季花池中种满了各种花,旁边是宽阔的菜园。漂亮的砖瓦平房,房前绘制着各种几何图案,并用毛笔写着“院小尘稀景物院佳”的诗句,显得格外有诗书的气氛。而院中还养着猪狗鸡等家禽,又是典型的乡村感觉。在这样的院中生活真是无比的快乐幸福。并留下了我的美好的童年记忆。长大后,有了博览群书的机会,更有了走南创北的经验,但无论走到哪里,我都必定在寻找那民居中独有的特点和感觉。小说中,我总喜欢这样的情景:当主人公走到山穷水复疑无路的时候,忽然,眼前突现一茅屋或一讲究的豪宅,而茅屋或豪宅的主人也必定是与众不同,然后定有一段美妙的故事产生。就象《美女与野兽》一样的动人。
正因与民居有着特有的感情。因而无论走到哪里,那里的民居必定会给我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因为它们不但是美的,更是智慧的。我常感叹于于各种环境下的不事形式的民居,比如林区的小木屋,山区的石板房,河边的船形屋,蘑菇房等。很美,但又个性十足。不同的地域总是给我们以不同的美,不同的感受。
首先给我不同感觉的就是在我上大学的路上,我见到了辽东颇为整齐的人字架式房子,这与我家乡辽西的平顶房有很大的不同,在辽东经历了太多的雨水之后,才渐渐感叹这种建筑的聪明之处。而当我欣赏到南方少数民族的干栏式建筑之后,颇感惊叹,多么简单而又实用的建筑啊。它不仅防野兽,防毒虫,防热散湿,而且下面可以养牲畜。而且整个建筑只一些竹木搭接而不用一钉一铆,又多么聪明啊!如果这都不足以让你惊叹的话,那么还是去福建的客家土楼去看一看吧,那里是曾经被美国间谍卫星拍照侦察以为“导弹发射基地”的地方。这种楼由生土夯成,不仅有圆的,还有方的、畚箕形的等,尤以圆形居多,庞大的圆形的类似水波纹一样展开的,直径可达八十多米、高六层的,可住800多人的高大建筑。人们很难想象其设计之复杂与精妙,让人叹为观止。真可谓是“圆中圆,圈中圈,历经沧桑数百年”。这种建筑的防御性很强,主要是产生在过去那个特定的时期,由于中原汉人受战乱影响,南迁到少数民族地区,出于防御和保护的目的而设计出的一种独特的群居建筑。
不仅如此,在过去动荡的年月里,一些地区的民居甚至被人们设计成了战斗的堡垒,比如说藏族和羌族的碉楼,以乱石堆砌,高三四层,外观稳固坚实,石墙上门窗很小,既便于抵御寒冷,又便于御敌防盗,屋内仅以独木梯相上下,便于战时随时撤梯自保。很是聪明。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环境不同,因而不同地域的民居也总透露出不同的民俗、文化与人的精神内涵。比如:南方水多,气候湿润,养成人的性格也细腻婉约,表现在建筑上则风格独具,明显的特点是色彩鲜明的白墙黛瓦,玲珑的装饰,明秀轻快的外观。而北方寒冷,人的性格就要豪爽得多,表现在民居上则装饰简单,实在舒适。西北干旱的黄土地,简陋的窑洞建筑又显得那里的人是如此的敦厚质朴。而云南傣族花园式的居住,装饰富丽的缅寺,表现出其独特的南传佛教风格。而对蒙古族来说蒙古包是其游牧特点的最好证明,而华丽的喇嘛庙则集中体现了蒙古族建筑的风格。
形形色色民居很多,中国有之,外国有之,全世界有之,有民居的地方就有文化,民居是不同的,文化是相通的,那就是人们追求美的信念,追求美的智慧。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