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好心,更要给学生好脸

作者:长庆总校 何小凤  时间:2006/11/10 10:53:33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053
  前言
  记得刚参加工作时,老教师们就传授经验:学生是核桃,要砸着吃;给学生好心,但不要给学生好脸。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都牢记这些教导,在教育和教学中对学生的要求都是非常严格,甚至是严厉。我爱学生,所以我觉得,不管我采用什么样的手段,我的目的是好的,是为了学生而不是我自己。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觉,学生越来越不吃这一套了,似乎越来越不好教育。虽然也分析过原因,和同事们讨论过这些问题,也做了一些改变,但从根本上未引起我足够的重视,我仍然报定:我的心是好的,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自己;直至我在这方面栽了大跟斗方才真正有所醒悟:“好心未必有好报”。
  案例
  案例一:
  2002-2003学年的第一个学期,也就是我刚接上初二年级的地理,对这个年级的学生可以说是了解甚少。有一天在二班上课时,有一个男生不认真听课,我把他叫了起来,给他提了一个问题,结果是可想而知了:一问三不知;问清了他的姓名后,就批评了他几句,可他的神态却是满不在乎,为了刺激起他的自尊,我装着生气地说:“还**龙,简直是一条虫。”这下子该生真生气了,张口就说:“关你*事!”从教这么多年来,还没有学生这样对我在课堂上公然说出如此不文明的话,我立刻觉得我的人格受到了极大的侮辱。一种委曲油然而生,我走出教室,回到办公室后就哭了。当然,事后该生受到了严厉的处理。
  案例二:
  第二个学期,六班新转来了一个女生。该生很少将心思放在学习上,并和该班男生关系很密切,让老师和同学都很反感,不过在我的课堂上还能过得去。一次上复习课,学生练习之后进行讲评,有一部分学生开始不认真听课,在座位上不停地说话,我于是给出了警告:讲评完后我要检查笔记。有的学生开始补充了,我也继续我的讲评,之后我开始逐个检查,对那些只写了几个字的学生,我就批评了几句,然后在脖子上拍一下,以示警告;走到该女生旁边时,发现她也只写了几个字,一询问,她反倒给我厉害起来了:“我不正写吗?!”同时眼光不屑地一瞥,我也有点生气了:“我讲评的时候你在干什么?!”像对其他男生一样,我伸手给她拍了过去。这女生跳起来就拉扯我的衣服,我一推,把我的衣服扣子给扯掉了几个,衣服也扯破了。我气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转身走上讲台;该女生以最快的速度收拾好东西,转身冲出了教室,被同学拦住。此时正值下课时间,我走出教室,把事情的原委告诉了班主任,让他出面解决。
  案例分析:
  为什么会出现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育的现象呢?从我自身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和学生相处的时候对学生了解不够,尤其是其成长的环境。
  现在的学生和前几年的学生有很大的差异。一方面独生子女较多,由于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这些学生的知识面较宽,自主意识很强,成人的意识也比较强,希望和老师平等相处,要求老师对其要有足够的尊重和重视。如果老师在教育他的过程中出现言语不慎,就会引发其较强的逆反心理,轻者对老师不理不睬,对老师的话听而不闻,重者和老师发生冲突。另一方面,现代家庭中离婚现象比较普遍,学生中单亲家庭较多。由于油区的特殊环境,家长工作较忙,对孩子的关心、照顾和理解不够,对其心理状态了解就更少,若发生了事情不是打就是骂,这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卑感都比较强,其逆反心理更强。在上述发生的两例事件中的两个学生都是生活在单亲家庭中。
  二、教育的方法较简单,不切合学生的实际。
  由于学生有上述的一些实际情况,而我又一直抱着“不要给学生好脸”的思想,以至于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采用的方法比较简单、武断,即使学生内心清楚我所做的一切都为了他好,但若我的做法有损他的自尊,他还是不会接受,至少不会立刻接受。
  改进措施
  一、多学习、多了解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作为老师应该多学习心理学方面的一些新的理论,提高自己分析和研究学生的能力,提高自己在面对学生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多和学生接触,多了解学生,了解其学习、思想、家庭等方面的状况,了解他在学习和生活中需要老师关注他什么,给予他什么样的建议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在教育他的时候才能切中要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改进教育方法
  在教育学生的时候一定要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不但关心学生的学业进步,还要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从关心和爱护学生的角度出发,改变教育的方式和手段;不能再只用以前简单的以惩罚为主的方法,要多肯定和表扬学生,那怕是一点点的进步,让他觉得老师很重视和关心他,老师很欣赏他,以此增强他的自信心,使他从内心积极要求进步,从而逐步的教育和改变学生。
  总之,只有切合学生实际,改变自己的做法,在教育教学中不但要给学生好心,更要给学生好脸,多种方法和手段并用,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好心才能有好报。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