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大海上的愿憬——《乡愁》诗赏析
作者:邱孔龙 时间:2006/11/15 13:50:0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3393
余光中曾经说过,他的乡愁诗写的就是对中华民族的眷恋与深情。无论是写李广、王昭君,屈原、李白,还是写荆轲刺秦、夸父逐日,都有一条清晰的“中国情结”贯穿其中。尽管他的诗文中受到一些西方文化的影响,但在他的诗歌中还是以“蓝墨水的上游是黄河”来表明他的文化传承中仍受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中国文化的遗韵和对中华民族的怀思永不会改变。在他的作品中,我们仍可以清晰地看到《诗经》的身影。用他的话说:“我以身为中国人自豪,更以能使用中文为幸。”“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 余光中的祖父余东有曾告诫子孙“富贵贫贱,同是人也,特其遇之不同耳。倘吾厚富贵而薄贫贱,是贵势而贱人也”。 中华五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良好的家庭氛围,都使得余光中的诗歌饱含传统的理念,呈现传统的色彩。
二、给传统补充时代的因素
虽然余光中初期的诗歌创作曾受欧美现代派的影响,但在五六十年代的诗歌论争中,他却反戈一击,批评了现代派诗歌内容虚无、表现晦涩的恶性西化倾向,主张将传统与现代融于一炉。在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中毅然决然地把自己的笔伸向大陆,“去沾汨罗的波涛,易水的寒波”。因此《乡愁》一诗的主题虽然是传统的,但却具有鲜明的地域感和时代特征。通读全诗,我们不难发现这首诗的视角非常新颖,表现技巧非常圆熟,悄然无声地将传统无形地融合在现实之中,将个人的悲欢离合融合在对祖国之爱、对民族之恋之中。强烈地表现了海外游子要求结束中华民族分裂的局面、实现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憬。所以说这首《乡愁》,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深度和广度。在这首诗中作者找到了无可替代的意象来表现难以捕捉的乡愁情绪,传达的强烈而鲜明的现实意义。
余光中说他的这首诗“蛮写实的”:小时候上寄宿学校,要与妈妈通信;婚后赴美读书,坐轮船返台;后来母亲去世,永失母爱。诗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后一句诗人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大陆这个“大母亲”,至此,这首诗的意境和思路突然变得开阔无边,“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一句便水到渠成。所以,诗人写过去,只是为了写现在。现在望着一湾浅浅的海峡发愁呢,这才是全诗真正的落脚点。
三、给时代注入情感的血液
诗人不仅用诗歌寄托自己的情感,更用行动来实现自己对亲人的思念,对海峡两岸统一的期盼。2001年,余光中捏着一张窄窄的机票回大陆探亲。2002年清明节,他第一次踏上了武进漕桥故土,第一次站在芳草萋萋亲人的坟头。2003年十月,诗人携夫人范我存女士专程重返母乡常州,以解乡愁,找寻他梦中故乡的点点滴滴。2005年的元宵节团圆夜,诗人回到大陆,回到四川,探视少年时代的八年记忆,探望他的诗友和他仰慕的前贤,找寻自己的根,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根。
余光中先生对著名编剧苏叔阳说,中华民族深厚的感情从历史、文化、血缘来讲,即使天涯萍水相逢也会一见如故。“所以我常对我的亲朋说,不要因为五十年的政治而抛弃五千年的文化。”“几千年的中华文明烙印在每个同胞身上,就像是‘胎印‘一样,只要两岸作家用的是中文写作,民族感情是永远不会中断的。”
1972年的《乡愁》离今天已近30年,那股揪心的乡愁不但没有渐渐淡去,反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越来越浓,浓得已经化不开了。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