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展板的故事
作者:长阳县民族高级中学 彭奎 时间:2006/11/15 14:07:59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851
明天,明天学校第四届艺术节就要开幕了!连日来,学生辉的一首《阳光总在风雨后》在学校“歌舞金秋卡拉OK”大赛中的参赛曲目、玲的一篇《遥看站起来的中国》在学校“看世界、看中国、看湖北”“三看”演讲赛中的演讲,都在紧锣密鼓地排练着。还有刚刚借来的48套巴山舞服装和40ⅹ50迎面接力人员的最后敲定,班长、团支书的投入与大胆,各组同学的分工与合作,“十五、十六岁的少男少女长大了!”我不由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时间到!”体育委员一声令下,同学们便欢呼着围了过来。“老师,这一次我们跳了94个!”组织委员快言快语,抢先向我报告“喜讯”。“好,你们休息5分钟,再做最后一次演练!”我对体育委员说道。对了,还有展板,“健阳,你们的展板准备得咋样了?”
“我们、我们?”组织委员支吾起来。
“有什么问题吗?”问他们,抑或是在问我自己?
展板小组的同学们,你们怎么啦?记不记得,我一参加完“学校艺术节筹备”会议,第一个向你们转达的便是开幕式上各班要向艺术节献礼,所办展板学校要统一评分的?我们不是说好,我班的展板主题辞为“艺海荡舟”?共分三个板块:一为“写一写翰墨飘香”,二为“画一画丹青溢彩”,三为“剪一剪心灵手巧”吗?还记不记得,我为你们准备的书法纸和临场指导?以及对绘画剪纸题材选定提出的参考意见?
“有什么问题吗?”同学们已感觉到我这平静语气中掩饰不住的一份急躁。“你快说,你快说啊!”
“老师,我们觉得所完成的22幅书法绘画作品只能让全校师生领略我班的认真态度和广泛兴趣,和那些已参加学校书法、美术选修课学习一两年的同学相比,我们为什么要露出功底太差这个马脚呢?”
“老师,你知不知道,我们的‘小画家’向宗国擅长的不是人物素描和山水写真意,而是腾飞的金龙,同学们都叫他“中国龙”呢?
“那又怎么样!”
“我们的展板能不能由中国地图和巨龙组成?”
“嗯—你们怎么不早说呢?”
“我们也是刚刚商定的!”
“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吗?”
“一切细节我们都考虑到了!”
……
就这样,四小时后,准确地说是21:05,组织委员将正在批阅作业的我叫出办公室。同学们的“杰作”豁然呈现在我的眼前:整块展板,黄色作底,周边红色双龙相戏,口吐“艺海腾龙,梦绕祖国”八个大字。中间是由颗颗玉米粒镶嵌华夏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疆域的图案。你看,东山省布满麦粒,新疆粘上了棉花,华北平原填满黄豆,黄河的“几”形由洒满黄色粉笔末的桃仁组成,我国第一大河长江用绿豆勾出,江汉平原是粒粒大米和星星点点的花生仁,宝岛台湾用红豆点缀。层次分明,立体感强,真是“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
同学们不住地告诉我,晶带来了豌豆和桃仁,丽带来了红豆和小麦,骁采摘了装饰龙颈的巴茅草花。最后,我的目光定格在“龙睛”上,这是两枚鲜红的四季果,胶水能粘牢吗?灵动的班长告诉我,它们分别被拴上了一枚大头针,虽说残忍点,但可以保证在“献礼”过程中不会掉下来!
“老师,我们几个还没有吃晚饭呢?”“这时候,我真有了点饿的感觉!”
“好!老师今天给你们一张特别通行证,吃了晚饭再归寝!”
以上便是一块展板的故事.严格的说,这不能算故事,因为它太缺少高于生活的成分.它只是我在筹备艺术节期间的一点“花絮”、一点实录、在动笔之初,我也思忖再三,是如实叙来?还是稍加润色?我选择了前者。体味这个原生态的“生活插曲”,我如捧一杯清茶,既有暗香浮动,又有一丝苦涩。
曾偶尔翻阅期刊<<散文>>,李汉荣先生在<<井绳>>中的一段文字却久久的刺激着我的视神经:“美国航天局用了很大的劲爬上了月亮,只抓了几块冰冷的石头拿回来让人类看,让人类扫兴,让人类的神话和童话破灭,让孩子们面对冰冷的石头不再做美丽的梦。”我们的学生怎么了?在各项活动中,老师是进行智慧示范,还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莫非教者在不经意间竟给了学生一些“石头”?唯愿我的理解是一叶障目!
细细端详这块展板,黄河的“几”形图案越过了内蒙古边界,片片龙鳞上翘下粘,匆忙中是否全贴反了?班级育人管理,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同时,我们这些所谓的“班头”该干些什么?我们的学生究竟怎么了?我们一度惶恐、困惑。在惶恐困惑中我们茫然、盲动。或许全国特级语文教师李镇西老师在“对话教学”讨论中的一句话醍醐灌顶:对话,平等中的引导!
明天,我们的展板评分如何,这个结果对我已不太重要。首先,我要对展板小组的同学进行嘉奖。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和全班同学仍将续写这个并不精彩的展板故事!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