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实验区2007年高考备考建议
一.手有“准”、“纲”
应对2007年高考,手头,必须备有《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2007年山东新课程标准语文科考试大纲》、《2007年全国新课程标准语文科考试大纲》,对于相关}的考点内涵外延了然于胸,这样才有全局性的把}握,复习才有针对性,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重视必考内容
从《2007年山东新课程标准语文科考试大纲》(意见征集稿)提供的样题以及《2007年全国新课程标准语文科考试大纲》来看,重视必考内容是重中之重,占有总分值的80%~85%,大约124分左右。而且必考内容与2006年山东卷相关内容出入不会太大,这也是平稳过渡采取的必有途径。对此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夯实基础
语言知识积累及应用占有6题18分,设题可能在以下几点:字音、字形、实词、虚词、熟语、标点、病句、衔接、修辞。这与以往高考第一部分基础知识题一致,需要平日之功。
字音、字形、同义词辨析、熟语这几个部分可以每天抽出5分钟,强化记忆,考试就会从容自如。如2006年高考山东卷字形考查:形近致误—一貂婵蝉),音近致误——珠光宝器
(气)、捅漏(娄)子。对以上专项,要养成查工具书的习惯,做到日事日毕,日清日高。
标点、病句、衔接、修辞这几个专项要从考查类型、常见错误、答题方法上入手,上升到规律性上的把握,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汇编很有成效。如2006山东卷标点就是对问号、逗号、冒号相应规律的考查。
2.(文言)用好课本
从历年文言文的考查来看,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是对所学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掌握好所学文言文,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即可迎刃而解。以2006年高考山东卷文言实词的考查为
例,假:给予,《谭嗣同》中“汉人未可假大兵权”就已涉及;征:(被)征召,《张衡传》中“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也已涉及;匡:辅佐(应为纠正),成语中“匡时济世”、“一匡天下”已涉及;践:登上,“践祚”常用,指登上皇帝宝座。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文言文分数增加为22分,可能是文言断句或文言文翻译的比重要增加。这些内容以课本为媒介,可以很好地掌握。还要提及的是,山东课改实验区三套教材(鲁人版、人教版、苏教版)的文言文最好都能学一学,这既可以扩大文言文的阅读量,更重要的是储备了熟知的材料。
3.(默写)名句名篇
2006年高考山东卷虽然涉及了文学常识的考查(陶渊明),但全国“大纲”与山东“大纲”都明确地表示“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因此。2007年高考会考文学常识的可能性很少。对于名句名篇,模块1~模块5要求背诵的以及唐诗宋词(选修)要求背诵的要不折不
扣地掌握好,三套教材(鲁人版、人教版、苏教版)相关的背诵篇目都不能放过,在此基础上再课外涉猎。
4.重新定位(现代文阅读)
全国“大纲“与山东“大纲”的表述都加强了对阅读的考查。《2007年全国新课程标准语文科考试大纲》明确规定阅读一般论述类文本,主要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议论和
说明类文章。从“议论和说明类文章”来看,设题样式有可能打破客观题的“坚冰”,改以简答题为主,1995年全国高考试题《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节录)就是不错的例子。
5.作文审题立意
从2006年山东高考作文试题来看,在作文的审题、立意方面加大了难度,好在材料易懂,立意角度较多,相应来说还比较好操作。这透露给我们的信息是作文复习要全面,尤其要重视审题立意的训练。复习时,话题作文、标题作文、材料作文都要训练到,具体操作时还要关注现实生话与时代特点。做到标题有“亮度”,思想有“深度”,知识有“厚度”,语言有“力度”。这样才能写出高分作文。
三.瞄准选考内容
从选考内容来看,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四个系列。考生从中任选两个系列的试题作答。对于2007年高考,选考内容我们所作的是要分析透“大纲”的具体阐释,真正明确考查的具体方面,从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三个层面人手逐一解决。
诗歌与散文:每个考点两个大题,特别注意探究方面的考查,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006年山东卷“谈谈你对苏东坡的认识与评价”就是这一考点的具体体现。高中教材中余秋雨《都江堰》中对长城、都江堰的比较就是很好的例子。
小说与戏剧:每个考点三个大题,特别注意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租主要表现手法.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以及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冯骥才的《酒婆》是很好的示例。
新闻与传记:每个考点三个大题,特别注意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粤教版必修五《访李政道博士》很符合。
语言文字应用:三个大题,此部分应该是以往高考第六大题的变化而已。扩展语句。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
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抓牢基础知识,强化针对性的阅读训练,扩大阅读量.加强动笔练习,2007年高考就会尽在掌握之中。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