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600字。
收复“诗”地
——论语文素质教育背境下的诗歌教学
吴小杭 杭州师范学院
[内容提要]:如今在语文素质教育的呼声高涨之时,我们开始重新审视并回归诗歌在语文教育及审美取向中的价值和地位,也意味着执教者将通过课堂去收复已经沦陷的“诗”地。本文通过分析诗歌教学的面临的尴尬现状,从而阐发诗歌重要的审美教育价值价值,来唤醒语文教育工作者对诗歌教学的重视,并探索诗歌一些新的教学途径,试图以此为诗歌“重整河山”。
[关键词]:诗歌教学 审美价值 语文教育
在我们童年的岁月里,几乎每个人都与诗歌亲近过,读书后,诗却在我们成长中渐行渐远了,许多年前,对传统文化与审美意识的政治性,隔离了我们的诗,“诗的国度”里诗的传人以寥若晨星,博大精深的诗词文化,哺育了一代代文人学子,而如今,我们却成了数千年诗歌文明的“失忆者”。
亡羊补牢,犹未晚也。鉴于此,我们认真审视当代语文教育中的诗歌教学,分析其面临的现状,并阐明重大的诗歌审美价值,力图使诗歌教学恰当地纳入语文素质教育的逻辑体系。这无疑将是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一项历史使命。
诗歌教学的历史传统及现状分析
作为文明古国和礼仪之邦的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诗歌传统。大教育家孔子开启了“兴观群怨”为价值取向的是诗教源头,目的在与通过诗来感发意志、陶冶情操、修养德行,完整地提升人格品位。孔子以后,以诗歌为启蒙教材如宋代编选的《千家诗》历数百年而不衰,对培养儿童美感、拓展其形象思维、优化其语言能力都发挥了重要教育作用。尤其是明代大教育家望阳民,不但提出了对童子“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起志意”①的教学主张,而且规定了诸如“整容定气”、“清朗声音”、“均审节调”②这些诗歌教学的基本操作要领,以收精神舒畅、心平气和的教学功效。中国古代这种源远流长的诗歌教学,滋润着一代代人的民族气质,承载着东方文化精华的时代传扬,具有超越时空的不朽的精神价值。
然而,前几年来,中国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误入了一种异化个体生命价值的歧途,即抽去了教育的人文主义内蕴而只剩下纯技术训练的外壳,导致学子片面追逐外在的考试分数,却失去了人本应有的伟岸理想、执著信念、磅礴激情和独特尊严,在一定程度上沦为机械运作的考试工具。很难设想这样的工具人在结束了教育流程后能以审美的姿态去创造性地思考和追求人生的理想。如果说哲学给人提供超越性的智慧和深邃的理性力量,那么诗歌就在与点燃生命的内核——激情,升华人之为人的情感价值和理想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疏忽甚至偏废诗歌教学的民族必然导致其后续者精神结构的贫困化和畸型化。而完整而健全的素质教育,是对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有机整合,这两方面的任何之一的缺失,都是教育可悲的偏颇。鉴于此,世纪之交的中国教育开始了以优化人文素质目标的素质教育,开始了从应试型向素质型更新的深刻突变。在这样的时代感召下,以发展人的超越性精神为特征的诗歌教学正不失时机。艾青早就指出:“一切事物的价值,在诗人的国度里,是以他们能否提高人类的崇高的情操为标准的”③。我们也高度赞赏德国思想家雅斯贝而斯的论断:“伟大的诗人就是本民族的教育家和未来伦理的语言家”④确实如此,凡是无愧于“诗人”称号的人,莫不以强烈的社会使命感和良知起唤醒人的灵魂,去激发人对真善美的憧憬意识和追求热情,进而从根本上提升人的审美品格和整个的精神境界。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