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课堂也需打假

作者:罗田县骆驼坳高中 郑艳林  时间:2006/10/15 9:22:15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359
      我是一名农村高中的语文教师,经常听公开课,也参与讲公开课。多年来,我发现,有很多作假的公开课,不断见过多家报刊批判公开课的形式主义做法,看来,这种现象很普遍。就此我也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课前帮助学生搞好预习,并让学生写成笔记,以便上课讨论时有所依据,往后更可以查考、复习。这是上好公开课的前提,也是实事求是的作法。但是我们今天许多公开课,尤其是在异地上的公开课(竞赛课、研究课、示范课等),却在学生没有预习课文没读懂课文,甚至教师不熟悉教学对象的情况下,让学生展开讨论,并且居然营造出“讨论热烈”的假象!表面上看师生积极交流,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似乎很好。课后还要加上评委和听课教师心口不一的点评,正是以假对假,假得一塌糊涂。这样的公开课不仅没什么益处,反而会给学生和听课者带来许多危害。
       那么这些假课“假”在何处呢?
      一、挑选优秀的班级或优秀的学生。优生成绩好,发言积极,准确率高,容易“教”出好效果。为什么不选择普通班?因为“普通班的学生基础差,举手不积极,又爱答错,有的还乱讲话甚至打瞌睡,搞不好教师下部了台,公开课岂不成了公开出丑?”于是,一个既优秀又熟悉的班级自然成了公开课的首选。这种和特殊学生做出来的课还有普遍性和实用性吗?
二、挑选短而浅或自己熟悉的文章。为什么不教长文?因为教者担心听课人不熟悉教材,对文章没有完整印象,加上驾驭长文的难度的确大些,因此也只好舍长求短。为什么不教难文?因为难文不易讲透讲好,教者唯恐评课者吹毛求疵,因此只得舍难求浅。文章篇幅短,内容浅,学生容易理解,焉有答不出问题之理?熟悉的文章往往教过一遍或几遍驾轻就熟,当然是首先。
    三、事先设计好教学细节甚至试讲若干遍。他们课前就能准确知道课堂的进程,准确预知课堂的千变万化。就拿课堂提问来说吧,按照读书的常规,问题应该来自学生,教师为学生解惑;或者教师指导读书的一般规律后,再让学生读书提问,然后师生共同讨论解惑。许多公开课却反其道而行之,由教师代替学生发问,而且所发之问往往经过了执教者煞费苦心的推敲。一是问题不难不易,估计学生在一至两分里能答出来,因为问题难了会冷场,问题易了有“未培养能力”之嫌。二是问题一环套一环,把学生套入预设的“埋伏圈”。课堂上有问有答,读读议议,热热闹闹,自然能博得众人喝彩。试讲若干遍就像晚会前的彩排,彩排好啦,后面自然演得好。
    四、滥用或乱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我们并不否认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但不能作为课堂的装饰,成为形式主义的牺牲品。有的老师提问后,学生答不上来,不是从思维方法上去诱导,而是将幻灯一打,用形象的画面将课文有关内容(答案)暗示给学生,于是学生“恍然大悟”,将书翻到相应地方照本宣科。有的老师将PPT弄得花里胡哨,殊不知画面是好看了,但这实用吗?这种形式主义的教学手段也自然助长了课堂讨论的热闹气氛。
    以上是我所知道的诸多公开课营造出“讨论热烈”的假象的方法及原因。而我们许多教师、领导对这种“造假”的流行病几乎已经习以为常,毫不察觉,甚至奉为经典。还有人赞扬这种以导读为主要方式的课,就是让教师当导演,学生当演员。其实,把上课当做演戏的比喻并不高明,它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上公开课就是师生合伙表演给听课者看。当然,打这种比方的初衷是要说明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但课堂现状却令人堪忧,的确许多公开课是实实在在的表演!
    假公开课有哪些危害呢?
    一、不符合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我们都知道,凡上讨论课,课前就应该让学生预习,并做好发言的充分准备。这样的讨论课,才是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学习的课,而并非”虚应故事”。而那些在异地上的竞赛课、示范课的执教者,在课前一般都没有接触学生,尤其是竞赛课,还严禁教师在课前接触学生。即使是在本校上公开课,许多教师都不敢大张旗鼓地让学生预习课文,生怕有人评课时说他“作假”,课虽上得好但不是“真本事”。这真是应了《红楼梦》中的一句话:“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于是,执教老师为了显“真本事”只好挖空心思地考虑如何在课堂上“真做假”。
    二、不符合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语文课型多种多样。语文教学既可引导学生“诵读”,也可引导学生“研读”,还可由教者“讲读”。学生要学好语文,提高语文能力,主要靠他们自己的读写实践,如果课堂上老是让他们发言讨论,思维“活”是“活”了,但课文有没有“内化”?胸中有没有积累语言材料?实在令人怀疑。众所周知,鲁迅、茅盾、巴金等语言大师少年读书时从未领教过这种导读课,相反,我们曾经大加挞伐地“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却给他们打下了良好的语文基础。而现在公开课课型多以导读课面目出现,加上示范课、研究课的影响又很大,以致使人们误以为导读课是阅读教学的主要课型乃至唯一课型。因此,教师上课、听课与评课,都得看课堂上学生有没有发言,发言热不热烈,否则就不是好课。课型的单一化,已经偏离了语文教学规律的轨道,而弄虚作假的课堂教学,更是违背了教学规律。
    三、不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规律。素质教育的特征之一就是要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但公开课中那种以讨论为主的“导读课”,即使教者水平的确高,教的是高中学生,课文长而深,问题有难度,课堂讨论也热烈的话,那么从课堂发言人数看,也并没有使大多数学生“动”起来。一个班级六十人左右,如果有十几个人积极发言,就已经是相当“热闹”的课堂了。但是,其余的几十人呢?那十几个思维敏捷的已经抢先说出了答案,这几十个思维迟缓一点的学生,恐怕就只有当听众的份了。这样的课哪里谈得上面向全体学生?
    总之,面对公开课的“造假”现象,我们不能不深感忧虑。在呼唤创新教育的今天,更要警惕经过精心包装的假“公开课”。语文教育有它自身固有的规律,我们不可随意违背。首先,在观念上我们要返朴归真,从基础做起,让全体学生扎扎实实练好语文基本功;其次,从实践上讲公开课也要实用,你用特殊的土培养出的花,我只有普通的土怎么移植?基于此,我觉得我们的公开课课堂也需要打假!

文章评论

共有 6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微微 于10-16 13:59发表评论: 第6楼
  • 回复 3 楼(语文教师):语文其实是最难教的,要真想做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要有努力,有底蕴,有灵气.但现在语文课似乎谁都能讲!领导也总是在标榜,别的课我听不懂,我还听不懂语文课!这是语文课也是真
  • 微微 于10-16 13:54发表评论: 第5楼
  • 精辟!以前每次去听公开课都是带着虔诚之心,但课讲的往往让人不能忍受,许多年轻老师没有底蕴,就摆花架子,而一些老教师也一样欺世盗名!全民腐败,教育也不能幸免!
  • 没意思 于10-16 11:52发表评论: 第4楼
  • 说得太好了。我现在基本不听那些公开课。很简单,下来该怎么上他们还是怎么上。主要是听课评课的砖家们脑壳有包包。
  • 语文教师 于10-16 09:28发表评论: 第3楼
  • 问题的实质在于评课的人喜欢这样,学生只是摆设而已,有时候我很纳闷,语文课到底谁最有评价的权利,是学生还是领导或专家??
  • 也说两句 于10-15 15:00发表评论: 第2楼
  • 说的人多,
    做的人少。
    指指点点的人多,
    真正把课上好的人少。

  • sara 于10-15 11:17发表评论: 第1楼
  • 语言犀利 的确 公开课有多少能够普遍实践中运用的呢